今年转债太难了,违约过低的成本,让可转债的铁底变的脆弱。投资者的任何合法选择都应该被尊重和接受。

行情不好后,可转债躲回售躲清偿的上市公司明显增多了。很多投资者不满要去投诉。其实并不容易,下修一分钱躲回售的方式,是一种原始的bug。

站在转债投资者角度不可容忍,站在股票投资者立场情有可原,因为回售可能逼死企业,甚至直接违约。

但是既然现有的规则在此,那么投诉现有的问题就比较难,应该重视的是重新梳理,堵漏洞。只有真正财务发生危险的公司,才会用这招。大多数公司还是要点体面的。用了这招其实就是向市场揭自己伤疤,对市值管理不利。投资者买这种公司本身就是有风险的。它们躲回售,大家也应该躲它们,只要有合适价格就跑吧。


至于塞力则是清偿这事目前不规范导致的,未来需要投资者慢慢推动正规化。在今年以前,还有大量的上市公司是不遵守清偿法律的。五年以前,甚至是无人认可可转债清偿。所以所有的细节都没有明确的制度,后续需要有关部门认真的思考要怎么样去落实这个制度,清偿的时间、方式都应该明确化和简单化。

这是从中小投资者且是可转债投资者立场上出发来说的。


市场变冷,这些触发了清偿和回售的上市公司便开始作妖式下修了。他们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完全不顾市场形象,只为度过短期的危机的操作手法,真的值得吗?长远看真的有效吗?

抛开可转债投资者的立场,从历史案例上看,大多数使用有争议手段硬钻市场漏洞的行为,最后是反噬到上市公司自身的。


最典型的是当年轰轰烈烈的洪涛转债,用象征性下修的方式躲过了清偿。

当退市边缘的洪涛的董事长在控诉有人对上市公司恶意做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哪有投资者和自己的钱过不去,洪涛反复利用规则,用他们自认为“合理”的方式对待投资者。在本该露脸的时候,展现了其他部位给投资者看。

最终被众多机构投资者拉入黑名单。当前段时间洪涛董事长夫人名下的别墅最终被法拍后,如果他们还认为自己被恶意针对,那就说明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何方。但是这显然已经并不重要了。

这些上市公司中,有些是无奈的,维尔的无奈,是因为一旦下修到底,不能破净的公司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回售压力。

雪榕的无奈是下修到底后转股价格过低,后续可能存在退市风险。

而灵康则更多的是不专业,他们把下修会议放在回售之后,最终导致了接近一半数量的转债被清偿。

而同样操作的能辉,其实也在冒险。

更过分的行为是去年的利元顺博这些转债,先下修再减持,再下修不到底。


每个上市公司工作人员都说自己合法合规。所谓的合规,只是上市公司而已。这些大股东即便回避投票,但是显然对实际下修的价格有影响,这样明显信披违规,他们居然自认为是合规的。而这样的追责时效是非常长的。一旦有一天,这种行为被重视,五年十年都会被追索。

就像东方时尚大股东减持股票的那一刻,他也认为合法合规吧。结果所有的旧案都被翻了出来。

所以如今能辉这样的企业也应该谨慎对待下修问题。“合理的利用规则的想法”或许只是你们对法律法规的不清晰。就好像公司甚至以为16天可以宣布下修一样,最终也是被迫撤回公告了。也说明,公司对政策理解不到位是容易形成反噬的。


把时间推向更早,同样是回售辉丰转债,告诉投资者他们下修价格不低于4.38元,同样是减持的铁汉转债,直接在提议下修公告里明确下修到底。

而去年的思创和新希望都把清偿时间设定在转股价格出来以后,就是为了避嫌。


为什么有些上市公司会更愿意谨慎。因为不是每家上市公司都认为信披违规不重要。不是每家公司都愿意留下一个bug,未来被人反复拿捏的。


对于其他的上市公司,应该知道,拖延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维尔、城地和雪榕的行为不会因为他们的小聪明去解决问题。市场上的投资者太精明了,可转债价格和公司股价都会因为他们的小聪明受到影响,因为你们在用大喇叭向市场喊,“我们还不起钱了”。临近到期,只会因为他们的不重视化债问题而变的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难以解决。

很多公司到了最后阶段才会想起来反复挣扎,当初不肯做的下修到底,但是有用吗?2023年,一年以内到期的可转债,16家只有一家获得强赎。这还是早已满足强赎条件的小康转债。实际上拖到最后一年的转债,即便他们百般折腾,最终只是全军覆没。


对于投资者来说,我们应该知道未来的几年一定会有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面临被市场淘汰。我们需要通过它们是否象征性下修的行为,去检验上市公司的质地,去观察公司管理层的品德。因为最危险的企业一定就在这些危机意识不足、品行有亏的上市公司里面,远离就是最好的选择。

#中信证券嗨了!“爷叔”评股缘何大火?#  $上证指数(SH000001)$  

#上证50、沪深300止步9连阳,后市怎么看? #  

#胡锡进表示炒股上瘾,不会得#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