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 火箭 卫星 唯一隔热材料 打破垄断 卫星耐原子氧聚酰亚胺复合薄膜 MAM

商业航天 火箭 卫星 唯一隔热材料 打破垄断 $瑞华泰(SH688323)$ 卫星耐原子氧聚酰亚胺复合薄膜 MAM

$霍莱沃(SH688682)$ $西测测试(SZ301306)$

卫星耐原子氧聚酰亚胺复合薄膜 MAM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空间用大宽幅高绝缘聚酰亚胺薄膜、

(4)航天航空用 PI 薄膜 PI 薄膜因其优异的耐高低温、耐辐照等特点,可在各种极端空间环境维持性能稳定性,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领域。公司的航天航空用 MAM 产品系依托自主研发的 PI 复合薄膜生产技术制 成,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与高温密封性能。该产品目前供应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应用于 我国运载火箭,填补了国内空白。

公司目前量产销售的产品主要为热控 PI 薄膜、电子 PI 薄膜和电工 PI 薄膜三大系列;此外还有实现小批量销售的航天航空用 MAM 产品、

瑞华泰(688323)尊敬的董秘你好!首先恭祝嫦娥六号顺利带回月球北面土壤!大家都看到卫星表面上有一层“黄金”薄膜,实际上是聚酰亚胺薄膜,因为聚酰亚胺是黄色透明材料,和银色的铝叠加就是金灿灿的了。聚酰亚胺-铝多层复合材料,广泛用于卫星和航天器热防护。所以烦请董秘答复贵公司的产品是否已经直接用于卫星等航空器的外包装材料?在中国航空航天方面贵公司还提供哪些产品和技术帮助?谢谢 2024年06月26日 08:58 来自 网站 瑞华泰 瑞华泰

尊敬的投资者您好,感谢您对公司的关注。公司MAM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空间用大宽幅高绝缘聚酰亚胺薄膜、超薄聚酰亚胺薄膜等产品的可应用于航天器,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与高温密封性能,同时正在开展低轨卫星耐原子氧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应用开发、CPI薄膜搭载空间评价实验,该应用领域用量有限

卫星表面的金色薄膜,一种重要的军事和工业材料

2017-01-22 08:28

微信号:小火箭

ixiaohuojian

小火箭出品

本文作者:邢强博士

很多现代通信卫星、侦察卫星、深空探测器以及将要被送上太空的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表面,都被一层金灿灿或者银闪闪的薄膜覆盖着。这种薄膜对航天器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将其误认为是金箔或者是银箔,实际上,这是一种名叫聚酰亚胺的高性能聚合物材料与金属材料复合而成的薄膜。

一位NASA戈达德太空中心的女工程师正在给美国“陆地卫星计划”中的一颗卫星上的红外传感器设备铺设“多层隔热材料”(MLI)。MLI将在太空中保护敏感的星上设备,时期免遭高速微粒、剧烈温度变化之苦。

始于洲际弹道导弹的贮存课题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随着大力神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和民兵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的崛起,美国解决了洲际弹道导弹从无到有的问题,而接踵而来的生存问题也随着地下发射井的发展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最终,美国空军开始把目光聚焦在洲际弹道导弹的寿命上来。

上面这张大力神2号导弹(编号395-C,美国空军将其称作395-Charlie)发射瞬间的照片恰好展示了她的两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棕红色的尾烟说明了美国终于开始转为使用肼类燃料和四氧化二氮氧化剂这样的常温配置了。从大力神2号导弹开始,液氧煤油方案在洲际弹道导弹中逐渐成为历史。

第二,大力神2号导弹是从导弹地下发射井内点火升空的。这种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导弹的生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民兵洲际弹道导弹以其快速反应能力和较强的生存能力使其前辈被迫提前退役。而民兵导弹从I型到III型的不断改进和延寿就对导弹的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际上,对洲际弹道导弹的长寿命的研究从其入役伊始就启动了。由此促成了4种塑料、橡胶等材料在洲际弹道导弹上的应用:

1.酚醛类材料

2.聚氨基甲酸乙酯

3.异丁烯橡胶

4.碱性环氧树脂

这些淡黄色的粘稠液体或者致密的涂层使得洲际弹道导弹在地下发射井内的寿命得到了大幅延长。(民兵III型导弹的预期服役寿命被延长到了2030年。)

两种超级材料的诞生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空军、海军和大量的航空航天研发单位都在苦苦寻求能够进一步提升飞行器性能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在这样的背景下,杜邦公司推出了两种超级纤维,一种叫做“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这种材料的强度是同等重量下的钢材的5倍(后来这种材料以她的商品名“凯芙拉”而为人所知),另一种就是本文的主角:聚酰亚胺

凯芙拉的故事,小火箭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详谈,而聚酰亚胺的故事,还是马上开始吧!

上世纪6年代,杜邦的工程师将有机芳香四酸二酐和有机芳香二胺进行反应后的产物制成了聚酰胺酸溶液,然后经过高温热处理后,聚酰胺酸环化脱水,催生了聚酰亚胺的诞生。

这种材料刚一出现就表现出了极佳的性能:

优异的机械性能:聚酰亚胺的密度是钢材的6.89分之一,而其抗拉强度则很高。未增强的基体材料的抗拉强度在100 MPa 以上,用均酐制备的Kapton薄膜的抗拉强度则为170 MPa ,而联苯型聚酰亚胺(Upilex S) 可达到400 MPa。也就是说,即使是早期版本的Kapton聚酰亚胺材料,其比强度也是钢材的2倍以上

突出的耐腐蚀性能:聚酰亚胺的抗氧化和抗腐蚀能力极强,一般的有机溶剂奈何不了她。

有些开挂的耐热性能:聚酰亚胺制成的物品,可靠工作温度在零下100℃到300℃之间。(小火箭不仅看了看手里能够找到了塑料产品,发现,PP聚丙烯塑料,也就是常说的可以做微波炉加热容器的塑料,其使用温度范围为零下20℃到120℃之间。)

聚酰亚胺刚一诞生,就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耐热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加上其不错的机械性能,这个先天条件足够使其在洲际弹道导弹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了。于是,上世纪60年代,以聚酰亚胺纤维改进酚醛树脂性能,用于洲际弹道导弹弹头的研究和用聚酰亚胺来缠绕固体火箭发动机外壳的研究就开始入雨后春笋一般地开展了起来。

可惜,聚酰亚胺的出现还是晚了那么几年。

从1958年波音拿到订单到1967年4月份,这9年时间,波音生产并协助部署了整整1000枚民兵导弹。直接参与到民兵项目中的波音员工,前后多达39700人

大量民兵导弹已经被生产出来了,而且之前用的那些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性能还是可以的。小火箭举个例子:当时实验室里能够拿出的弹道导弹用聚酰亚胺材料,其热稳定温度高达371℃,当工程师们兴奋地把结果公布并期待民兵导弹大量采用的时候,得到的答复是,原本的芳香锦纶的热稳定温度已经达到了204℃,没有更换材料的迫切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在导弹和火箭领域,工程塑料的应用已经开始逐步变得广泛,这一点要比航空领域领先得多。)

航天器热控制的重要帮手

当然,好东西一定会派上好用场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更何况聚酰亚胺本身就是一种金灿灿的材料呢。

上世纪60年代,阿波罗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公元1969年7月20日20时17分43秒,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表面,然后说了“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句话。

不过,大家先别忙着看腿,请留意下图的阿波罗登月舱的表面:

接受到阳光照射时,月球表面在白天的最高温度可达123C。到了晚上,在登月舱外面,月球上的温度会骤降至零下233C。这样的温度差,普通材料是难以忍受的,而且还要伴着无时不刻不在轰击着材料表面的辐射,另外还得撑过登月舱在月球发射时产生的羽流。

终于,聚酰亚胺被人记起,然后一上来就是向上图那样大量地应用。

当然,所谓“多层隔热材料”(MLI)一定不是单纯使用聚酰亚胺那么简单。

MLI薄膜实际上是聚酰亚胺与铝箔的结合体。

选用铝来作为聚酰亚胺的队友,其主要原因并不是铝便宜,而是如小火箭给出的上图那样,铝金属对于波长从0.2微米到1.2微米的辐射都有着78%以上的反射率,表现比较稳定。(虽然在0.82微米的近红外波段有一个反射率低谷,不过整体表现良好。)而金、银、铜对波长较短的辐射的反射率相对来说比较低。

哈,看来铝这种金属不愧为当年拿破仑最为青睐的金属!(在大部分贵族用银餐具吃饭的时代,唯独拿破仑钟爱铝餐具,并以此为荣,因为那个时候,铝制品的确是比银制品还稀罕的物件。)

实际上,在很久以前,铝是比金子还要贵重的。1889年,创造了元素周期表(让化学课堂上的作业猛然多起来)的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造访伦敦。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们实在难以抑制他们对门捷列夫的喜爱之情,筹集了巨款,为门捷列夫打造了一只铝杯,并在他演讲之后赠给了他。

不过,多层隔热材料中,依然有着金、银、铝等多种金属选择。就看设计师倾向于选择怎样的性能指标了。

2013年12月19日发射升空的盖亚(Gaia)是欧空局的一颗大型太空望远镜。盖亚的任务是绘制一个包含约10亿颗恒星(或者1%的银河系恒星)在内的三维星图。在为其5年的预期寿命内,盖亚要对暗到20星等的天体进行观测。这些观测数据对于人类发现更多的太阳系外的行星系统并精确测定其轨道参数(预计至少会测量1000颗行星),同时,还将用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广义相对论。

在拉格朗日L2点上运行的盖亚面临着零下200多摄氏度的低温和超强太空辐射的严峻考验。

为了应对考验,聚酰亚胺又一次被拿来当做保护伞了。上图为盖亚工作时的样子。而下面两图则是她收起保护伞,进入休息状态时的样子:

中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启了对聚酰亚胺的系统研究,并且正在努力进入并保持先进高分子材料第一梯队的位置。

上图为中国和巴西共同研制的中巴资源卫星4号对地观测卫星。该卫星的表面也包裹上了金光灿灿的MLI。

苏联、美国、欧空局都分别将火星探测器送上过绕火星的轨道,甚至做到了在火星表面软着陆。但是,唯独印度,至今保留着探测火星的100%的成功率:印度是第一个首次尝试就成功将探测器送上绕火星轨道的国家。上面两张图均为印度的火星探测器拍摄的火星照片。

火星轨道探测器于印度标准时间2013年11月5日2:38 PM(9:08 UTC)在位于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一号发射台以 PSLV-XL C25 型火箭发射。2013年11月30日 19:19 UTC,火星轨道探测器发动机开动23分钟进入霍曼转移轨道,离开地球轨道而进入飞向火星的日心轨道。2014年9月24日,火星轨道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详细内容见小火箭的印度火箭公号文章。而印度的火星探测器浑身上下也被MLI包裹着。

美国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上面也大量应用了MLI。该飞行器基本上可以被看做是一颗绕着火星飞行的侦察卫星



作者:理想完美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