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个遍体鳞伤,但仍仗义执言的……金融圈内搬砖人。

放量普涨之后,一定是大大小小的坑,该走的不走,不该买的乱买,后面就都得还回去。

之所以这么说,只要大家看清普涨背后的那些细节,就会一目了然。下面,我陪着大家一起看一下。


一,看市场

今天A股迎来难得的大爆发,三大指数都是放量大涨,量能也是再上9000亿。

A股还是玩老套路,会里换人,股市必涨。

上一次会里换人是2月7日,对应是A股7连涨

本次换人,A股也是报以热烈的回应。

换人股市涨,看似无厘头,实则折资金对股市变革的强烈期望,也说明,市场不缺钱,缺信心。只要敢点火,从不缺干柴。


二,看主线。

一鲸落,万物生。

之前资金抱团的高股息倒下了,中广核出现放量大跌;近日热炒的题材龙头也倒下了,大众交通高位跳水,大众公用则直接天地板。

对应的是其他板块的普涨,尤其是低位的证券和医药,证券和医药etf涨幅均超过5%。

证券的大涨是源于传闻券商的合并,真正有意思的是,传闻很快被辟谣,但券商并未出现明显回落。

医药择是涨得莫名其妙,cxo涨可以解释为政策利好刺激或业绩反转超级,但被视为高端消费的医美、消费医疗大涨是什么意思?难道一夜之间,国人收入又上去了,高端消费又回来了?显然不可能。


三,看交易

当看到交易层面,很多事情的真相就复出了水面。比如证券行业为什么辟谣之后,依旧领涨行业涨幅?又比如,刚才说的医药板块的糊涂账,不就说明今天的普涨背后,有不少股票就是想鱼目混珠,炒一把赶紧跑。跑了之后就不管日后洪水滔天了。

所以,看清机构行为,他们到底在做些什么,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但普通人能看清机构动作吗?确实很难,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与散户是完全不同的。

但问题是,多数人根本看不出这种不同,那怎么办?

其实,早就有这样的大数据统计工具了。

简单说就是:先把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先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再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了,这太重要了,大家看下面的数据:

我用系统观察一下「机构行为」,就能发现券商板块在今天领涨之前,橙色的「机构库存」已经持续不断了两周时间。这说明在没涨之前,机构已经积极参与。券商股素有渣男的美名,专门欺骗投资者感情,而机构在完全没有空间的震荡中,积极参与大量券商股,这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八字没一撇的“金银收购”?显然这就是早有风声,觉得行情要来,自然事先潜伏于券商股里。

以前我也看到过多次这种券商板块里「机构库存」数据提前出现的状态,都是阶段行情之前的埋伏。

实际,机构成板块运作,经常用这招,比如高速公路板块,那也是炒高息股的时候不停的炒。而在炒作之前,也是没涨的时候,「机构库存」数据持续。

相反,机构放弃的股票,就完全不同,即便看上去这筑底了,是反弹了,但你用系统去观察,是看不到「机构库存」数据的。就像萃华珠宝,由于6、7月月以来,金价又创新高,对于市场认为,对金饰、宝石等也会是利好。业绩上看也确实如此,翠花珠宝7月13日预告,业绩同比增长65%。由于该股的股价此前一直处于调整阶段,没有上涨,所以也根本不存在利好被提前消化。仅此看走势和基本面,更容易得出该股会见底反弹的判断。但结果是,「机构库存」数据持续消失状态,说明机构本身就是放弃的态度,不出意外,上周又创新低。

所以现在大家手头股票多数都在反弹,但背后有没有机构在积极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到底调整里藏着多大的猫腻,你就对比一下其他调整中「机构库存」数据增加的股票就清楚了。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