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能树木,也能成事儿。

8月23日,阿里巴巴宣布:将在8月28日将在香港的上市地位由第二上市转为主要上市,完成纽约、香港双重主要上市。

而这一切,阿里走了10年。

1、

2014年,阿里巴巴筹划整体上市时,首选是香港联交所,甚至做了路演,可因为“同股同权”规定限制,不得不转赴纽约交易所上市。

9月19日,敲钟当天,早上7点,小郝和媒体伙伴已经赶到纽交所门口,1小时后,就进入这幢百年老楼。

万万没想到的是,开市前,交易员还在翻报纸而不是iPad,报价终端,更像N年前的PDA,建筑的墙角、屋顶还有陈年的积灰和蜘蛛网……满满的“老钱”风。

可没办法,这就是全球资本汇聚的中心,屏幕上每秒变化的数字都是千万真金白银的来来往往。

当时,迫切寻找全球化出口的阿里,必须在这样的市场证明自己,获得支持,哪怕纽交所不是首选,哪怕当时欧美资本认知有限、带偏见。

就像马老师在IPO晚宴上说的:只有自己改变自己。

此后,阿里用业绩回击质疑,市场上的“不行、不成”变成“不错、不能错过”,2016年后一路高歌猛进,它终于成为包含电商、云计算、物流、本地生活等业务的综合科技大厂。

2、

直到2018年,亚太资本更活跃,香港联交所开启上市制度变革,“同股同权”等限制取消。

于是,2019年,规模涨N倍的阿里在港交所二次上市。5年前的再会,变成再次相会。

11月26日,小郝和一群老友在港交所见证敲锣,相对纽交所的老旧,港交所更现代和科技,也没有复杂冗长的竞价流程——敲锣、直接上盘交易,处处都是港派的直接、高效、快速,新兴市场的活力。

午间聚会,哪怕国际格局、政经形势已现变化,阿里还是强调:“根在中国,长在中国,继续全球化”,对抗更多的“不确定性”。

自那以来,阿里大量流通股开始转仓至香港。今天回头来看,为在香港、纽约双重主要上市,似已埋下伏笔。

2022年,阿里宣布已向港交所提交申请,申请在香港双重主要上市。2014年,美国IPO时,阿里曾说,未来有机会还希望回香港,这一承诺加速兑现。

8月28日,阿里将回归香港主要上市,一切顺理成章。10年不能、不成的苦,终被时间治愈。

3、

现在想想,阿里香港上市,10年曲折,计划赶不上变化,除了拥抱变化,还是拥抱变化。

这就像海外一百年老店Boss对小郝说的:哪有什么一帆风顺?不加点世事难料,都不是商业的味道!

做企业,总要遭遇各种麻烦的突变,识变、应变、改变,就是活下去的长期主义。就像《吕氏春秋·察今》说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好在阿里有这样的基因。

10年前,纽交所上市,条幅上挂着淘宝、天猫、聚划算、速卖通、阿里云五老大,如今则是淘天、阿里云、国际数字商业、菜鸟、本地生活、大文娱六支柱。

宏观上,要集中力量办事,业务就聚合;需要效率、创新,业务就独立运营,努力狂奔。

细节上,电商订单转化指标不适用,就回归GMV转化定乾坤;云计算To B、To G红利不再,就开启“AI驱动、公共云优先”;菜鸟国内做透,就开辟海外新疆界……

如此,识变、应变、改变的基因灌注在日复一日的运营中。阿里才能处理好业务、资本、港交所运营等各种问题,在乌卡(VUCA: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时代预埋影响未来的种子。

所以,阿里能像《菜根谭》里说的:扛住横、逆、困的“炉锤”,哪怕10年之后,世界大潮,浩浩荡荡,它依然能“回归”香港,完成主要上市,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