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股东呵护备至的上市企业

最近跌的蛮惨的百洋医药其实是一家很有意思的公司,看北向7月3日貌似来了一个清仓式减持,从3.71%的流通股占比一下子就只剩了0.72%。这使得我在刚开始研究这家公司的时候差点pass掉,试想一家被聪明钱抛售的公司很有可能是有大问题的。

但后来发现原来7月3日是大股东解禁的日子,这个大股东跟一致行动人占股比例很高,有80%左右,这么一算其实北向并未大额流出。

这就进一步引发我的好奇,一般公司上市不都是来卖公司的吗,这家公司倒好,上市后大股东股权占比居然这么高,貌似惜售啊,这就有违常理了不是。

再往下看就更奇怪了,大股东貌似把百洋医药当亲儿子看的,手里有好的项目孵化了就往儿子手里塞,研发的风险老子自己全担了。这不,23年年报里百洋医药还有1000多万的研发支出,今年全清零了,为什么?因为大股东把百洋手里几家做医疗器械研发的子公司都给买走了。

大家都知道,医药产业链里面不确定性最大的就是研发环节,如果产品可以做到上市,那么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风险基本已经可控了,大股东承担了研发风险,格局确实很大。

2,百洋是做什么的

大股东想把百洋医药打造成一家药品品牌商业化运营的平台型企业,百洋也是做药品流通起家,跟九州通类似,但目前看转型是比较成功的。

23年年报显示,药品品牌运营收入占比已经高达58.17%,毛利额超过了80%。药品批发业务占营收的37%,零售业务占营收的5%左右。

药品商业化推广其实是一门好生意,主要得益于医药行业不断推进的专业化分工,比如默沙东2016年就将其销售团队缩编,直接裁了1200余人,对其产品推广进行外包。

公司未来能承接的业务方向主要有这三个:

1,进口药,跨国药企本地化推广难度大,组建团队成本高,能找到专业的品牌推广团队对于跨国药企来说吸引力很大,2023年进口药同比增长13.2%,未来市场空间很大;

2,国产创新药,Biotech公司普遍注重研发,不擅长销售,对于品牌运营需求会随着竞争日益加剧变得越来越多;

3,目前的医药分开、集采等政策,导致处方药流向院外市场,院外市场是传统药企的薄弱项,市场相对分散,在院外市场有绝对优势的就是靠流通起家的商业化平台公司。

不仅未来的医药分工发展趋势对商业化平台公司比较有利,会多很多外部合作的机会,对于百洋来说目前背靠母公司也有不错的发展。

母公司孵化的一些高端医械,比如全磁浮人工心脏、电磁定位穿刺引导设备、家用心电仪等都已经在百洋进行商业化。另有一款重磅核药目前已在中国完成三期临床,即将申报上市进入百洋进行商业化。

大股东还将百洋制药注入了上市公司,百洋以8.8亿现金收购百洋制药60.199%的股权。百洋制药23年收入7.6亿,净利润1.35亿。以23年归母净利润计算,PE估值为12.44。

本次交易还有一个业绩对赌,百洋制药24-26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44亿,1.72亿,2.15亿。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这笔买卖还是很划算的,百洋制药属于稀缺的CSO龙头标的,且成长性不错,按照业绩承诺,上市公司24-26年业绩增厚分别为0.87亿,1.04亿,1.29亿。

3,貌似是个不错的投资标的

分红也很厚道,公司21年上市,融资两次共12.62亿,分红已经进行了3次,分了11.51亿。目前的股价对应的是3.3%的股息率,股利支付率为61%。不像是来卖公司的。

未来嘛,医药行业分工的持续推进对于公司发展来说是比较有利的,公司呢已经先行一步,已经有几个品牌成功商业化了,这也是极好的背书。更何况有来自母公司的加持。

我感觉未来医药公司的竞争成败最终可能会落在渠道上,相似的靶点太多,未来生物药竞争可能会很激烈,谁掌握了渠道谁就为王。

估值上目前看也不贵,今年预估的pe大概不足14倍,不管对应未来的成长性,还是目前A股上的稀缺性来说,貌似都不贵。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