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三分钟内,IBM中国区的上千名员工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职场“闪电战”。这场裁员行动的残酷在于,它来得如此突然,如此冷酷无情。

据悉,IBM在中国的研发部门和系统中心成为了这次裁员的重灾区。上千名员工,包括那些在公司效力多年的技术骨干,都在这场“会议”中失去了工作。而所谓的“会议”,不过是一次简短的在线通知,三分钟不到的时间里,裁员消息被简单宣布,然后迅速结束。

更令人不安的是,几乎就在这场会议结束的瞬间,许多员工发现,他们的工作权限被切断了。他们还未完全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便已被无情地排除在公司的系统之外,突然间从“核心力量”沦为“局外人”。

这场裁员风暴不仅是一次大规模的人员调整,更像是一场职场屠杀。许多员工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被迫面对职业生涯的突变,他们被抛入了无尽的迷茫与危机之中。

IBM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候,以如此残酷的方式,来进行这场大规模的裁员?这是全球科技行业正在经历的普遍困境,还是IBM独有的“战略调整”?

然而,问题远不止于此。

这次裁员,真的是全球业务调整的一部分,还是隐藏着更深的战略考量?是否有某种“私心”在背后推动这一切?

印度籍CEO的“家乡情结”:撤出中国,押注印度?

在分析之前,我们不得不提一个关键人物,IBM的现任CEO——Arvind Krishna。

Arvind Krishna,这位现任IBM的掌舵人,是印度理工学院的骄子。他先是在印度理工学院获得了学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攻读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

在加入IBM后,Krishna的职业生涯可谓是一路高歌。他从基层技术岗位做起,逐步在IBM内部攀升。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曾担任过多个关键职位,包括领导IBM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业务。

2020年,他终于走上了巅峰,成为IBM的首席执行官,接过了这个百年科技巨头的权杖。

Krishna上任后,立刻展现出强势的领导风格。他的决策迅速而果断,带领IBM开始了一系列全球战略调整。然而,这些调整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个人情感的倾向呢?

Krishna上任后的IBM,发生了许多重大调整,但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公司对全球市场的重新布局,尤其是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巨头之间的战略转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一直是IBM重要的市场之一。凭借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不断增长的科技实力,中国一度成为IBM全球业务的重要支柱。然而,自Krishna上任以来,IBM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却逐渐减弱。

其实,早在2021年,也就是Krishna上任CEO一年后,IBM关闭了已有25年历史的IBM中国研究院(IBM CRL)。此次中国区的大规模裁员,有消息称被裁员工可以重新安置到印度班加罗尔,更是让人们怀疑,这位印度籍CEO是否正在逐步撤离中国市场,转向印度?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Krishna领导下的IBM对印度市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Krishna的领导下,IBM不断增加在印度的投资,设立新的研发中心,扩大员工规模,甚至将部分重要的业务职能转移到印度。

IBM在印度的投资表现在其持续扩张和建立新的业务部门。例如,IBM在印度的商业流程外包公司Daksh,IBM以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该公司 。此外,IBM在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位于班加罗尔和Pune的软件实验室,以及工程研发中心和数据中心。

这一系列的举动,难免让人产生疑问:IBM在中国的裁员与撤退,究竟有多少是全球裁员的一部分?又有多少是因为这位印度籍CEO的“家乡情结”?他是否在有意将IBM的重心从中国转移到他熟悉的故土——印度?

“咖喱味”能拯救IBM?

曾几何时,IBM是科技界的无冕之王。它不仅创造了现代计算机,还引领了整个行业的方向。蓝色巨人这个称号,曾经意味着技术的巅峰和市场的绝对霸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巨人逐渐褪色,步伐也开始沉重。

进入21世纪后,IBM逐渐在技术浪潮中迷失了方向。它曾经主导的计算机市场早已被更加灵活和创新的公司取代。最明显的失策体现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这两大关键领域。

亚马逊的AWS和微软的Azure,早已在云计算市场上呼风唤雨,而IBM却只能勉强跟在后面吃尘。即便是引以为傲的沃森人工智能,也只是在公众面前做了几次漂亮的秀,却在商业化应用中屡屡碰壁。

IBM为何沦落至此?原因显而易见:反应迟钝、决策缓慢、内部官僚作风根深蒂固。这些问题像顽疾一样,束缚了这个曾经的科技巨头,让它在竞争中一败涂地。全球技术革新日新月异,而IBM却在原地打转,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机遇。

目前,IBM市值不到2000亿美元,而他曾经的一些“晚辈”微软、谷歌、亚马逊、苹果等,市值早就破万亿美元。

诚然,IBM需要一场拯救。但问题是,Krishna的“咖喱味”能拯救IBM吗?

当Arvind Krishna走上IBM CEO的宝座时,外界对他的期望很高。他是一位技术老兵,深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重要性。然而,他的救命稻草却是一场“咖喱味”浓厚的赌局:押注印度市场。

据悉,IBM在印度的员工总数超过了美国,达到13万人,占其员工总数的约三分之一。

大举投资,扩建研发中心,增加印度员工,这一系列动作看似雷厉风行,实则疑点重重。

难道印度市场真的能拯救这个摇摇欲坠的蓝色巨人吗?还是说,这不过是Krishna对家乡的一厢情愿?

先别急着为这场“印度化”战略欢呼。印度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庞大且年轻的人口、快速崛起的科技生态系统、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这些因素真的足以支撑IBM的全面复兴吗?印度市场的基础设施薄弱,法规与监管混乱,市场的成熟度更是难以和欧美相提并论。更何况,印度本土的科技公司也在迅速崛起,竞争激烈,IBM的日子未必会比在中国更好过。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场“咖喱味”浓厚的赌局,究竟是冷静的商业决策,还是Krishna个人情感的投射?当一个CEO的决策受到其个人背景和情感的影响时,公司整体的战略方向就变得危险。以个人私心为导向的战略调整,可能会让IBM的全球竞争力进一步削弱,而不是增强。

Krishna的“印度化”战略或许能在短期内给IBM带来一些增长,但从长远来看,这不过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IBM的未来命运,是否会因这场赌局而走向更加深渊?Krishna的这步棋,究竟是在拯救蓝色巨人,还是在推它坠入更深的泥潭?答案或许不久之后就会揭晓。

IBM近几年营收情况 数据来源:同花顺

整个硅谷都在散发“咖喱味”

其实不仅仅是IBM,整个硅谷都在散发出一股浓重的“咖喱味”。

硅谷,曾经是多元化与创新的代名词,如今却渐渐被一种单一的文化味道所笼罩——“咖喱味”正悄然占领科技的中心地带。微软的Satya Nadella、谷歌的Sundar Pichai,这些印度裔领袖人物不仅在各自的公司内掌握着话语权,更在硅谷的权力结构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但问题来了,这种印度力量的崛起背后,是否存在着一种不为人知的“抱团文化”?数据显示,在这些印度裔领导的公司中,印度裔高管的比例大幅上升,尤其是在核心的技术和管理层。我们看到,一个个“印度帮”正在形成,紧紧把控着硅谷的权力核心。

这种现象不仅引人侧目,更引发了广泛的质疑:这些印度裔CEO是否在利用他们的权力,优先提拔同乡,形成一个排斥其他族裔的权力圈子?拉帮结派在商界并不罕见,但当这种现象扩展到硅谷这个曾以多元化著称的地方时,其影响就不容小觑。

更为严重的是,华裔和其他族裔员工是否正在成为这种“抱团文化”的受害者?硅谷曾经标榜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是否正在被这些印度裔高管的私人圈子所侵蚀?当印度裔掌控了公司大部分权力,这种局面将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力和文化多样性?

从中国撤退到重押印度,硅谷巨头的双重标准?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印度化”并不仅仅停留在公司内部,它正在扩展到全球战略层面。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硅谷科技巨头在印度裔CEO的领导下,正在悄悄地从中国市场撤退,同时大幅增加在印度的投资。

这是市场逻辑的必然结果,还是印度裔CEO们在利用他们的权力为自己的“家乡”谋福利?谷歌在Sundar Pichai的领导下,明显加大了在印度的布局,而在中国市场却屡屡受挫。微软的Satya Nadella也将更多的资源倾向于印度,放弃了对中国市场的积极开拓。

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质疑吗?这些印度裔CEO们的决策,究竟是基于市场的客观分析,还是在通过其职位为印度市场谋求利益?难道这些硅谷巨头的全球战略正在被私人情感所左右?

这种偏私行为带来的潜在风险显而易见。将企业的命运押注在一个单一市场,特别是一个还不完全成熟的市场,可能会让这些公司在全球竞争中丧失平衡。更糟糕的是,这种策略可能导致科技行业内的多样性和创新精神的削弱,使得硅谷这个全球创新中心逐渐沦为一潭死水。

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硅谷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当“咖喱味”充斥在整个科技行业的每一个角落时,全球科技创新还能保持它的多样性和活力吗?这种由少数人掌控的“印度化”战略,是否会将硅谷推向更加单一化、更加封闭的未来?这无疑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个咖喱味的IBM》

蓝色巨人,昔日辉煌如星辰,

如今却在黯淡的光芒中踽踽独行。

曾经巍峨的科技之塔,

在时间的巨轮下,悄然坍塌。

冷风穿过荒废的大厅,

那些曾经充满智慧的屏幕,如今沉寂如死。

三分钟的审判,千人命运如尘土般被抛弃,

无声的哭泣,在夜晚中回荡。

在那遥远的土地上,掌权者的心怀,

满是故乡的眷恋,

他手握命运的缰绳,将蓝色巨人引向故园。

这是真理的指引,还是人性的自负?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