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
这几天小米发布su7 ultra,主打“质价比”优势,PK保时捷等名车,但价格做到了52.99万元,加上套装,也就是63万左右,即便是顶配的纽北限量版也仅81万。
要知道在发布前,市场预期基础款就要卖80多万,所以小米不仅精通制造业,更擅长“拿捏消费者心态”,所以报价一出来,车圈直接爆了,一个晚上大定就出去1万辆。要知道,现在经济通缩,人们消费手都紧,而且这毕竟是50多万的车,并不是代步车,卖的这么火,让很多人看不懂了。
在人人都念叨“生意不好做”的今天,雷布斯是如何做到爆款的?这值得复盘分析一下。同时小米四大业务板块,分别是手机、家电、汽车、互联网服务,已经形成一定的“生态性优势”,因此其股价也呈现持续上冲趋势,那么现在的小米值得投吗?
带着上面2个问题,我们分析一下。
一、SU7 Ultra热卖的原因
1、定位准
小米SU7 Ultra的定位是“一款高性价比电动轿车”,它主要对标对手是包括特斯拉Model S Plaid、保时捷Taycan Turbo、以及莲花EMEYA繁花这些车型,都是有一定“的”,并不是简单的入门级车。所以它的定位,主要是4类人:
第一类,驾驶发烧友,比如赛车爱好者,好这口的,都有一定经济基础,对于速度着迷,所以小米SU7 Ultra零百加速仅需1.98秒,相当具有诱惑。
第二类,就是互联网或者金融从业者,这部分人“年轻多金”,喜欢科技感,但也不是冤大头,同时强调质价比。
第三类,传统的豪车用户中需要换车的人,玩豪车的,也不差钱,以前开的都是BAA、保时捷、法拉利啥的,也想尝尝鲜,再弄一辆,车库里也放的下。
第四类,女性车主。买这车的,基本女司机占到20%的比例,看中颜值,流线型车身吸睛,还有很多小细节的设计,符合女性车主对于“美和品位”的追求。
整体看买 SU7 Ultra的主要都是老司机,因为换购用户占比达到80%,都是真懂车的主儿。
雷军自己也明确表示,SU7 Ultra是技术旗舰车型,直接对标欧美豪华车型,意在通过“高配置碾压”,建立品牌高度,并提升小米在高端市场的影响力。同等配置的豪车,基本标准版就要过百万的,小米直接拉到50万左右,这种“炸裂感”结合着特有的营销手段,直接引爆了车圈。
2、技术优势
现在要想在一众车企中杀出,不能仅有“质价比”,没有点绝活是不行的,因为这个时代讲究的是“稀缺价值”。小米SU7 Ultra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是4点优势,分别是动力足好操控,续航大充电快,智能化高,以及高颜值。
1)动力足好操控
SU7 Ultra搭载了由两台V8s电机以及一台V6s电机组成的三电机系统,系统综合最大功率高达1548马力。如此强大的动力储备,使其零百加速仅需1.98 秒,最高车速可达350km/h。要知道即便百万以上的豪车也没几个能做到“零百加速”2秒之内,比如特斯拉Model S Plaid需2.1秒,保时捷Taycan Turbo GT需2.3秒,法拉利SF90需2.5秒,兰博基尼Revuelto需2.5秒,布加迪威龙也需2.5秒。所以这种极致的速度感,既代表动力澎湃,也代表技术引领。
另外,小米SU7 Ultra配备了前六后四的高性能制动系统,前制动盘直径达430毫米,后制动盘直径为410毫米,搭配碳陶瓷制动盘以及Akebono黄色制动卡钳,100km/h刹停距离仅30.8米,且连续刹车性能稳定。这样在高速行驶时也能迅速减速,保障安全性。同时底盘经过精心调校,并配备空气悬架,无论是在赛道上开,还是平时开,都比较爽。
2)续航大充电快
开电动车,最怕的就是没电,很多人都有“里程焦虑症”。SU7 Ultra搭载宁德时代麒麟Ⅱ赛道专用高功率电池包,配置容量为93.7千瓦时的三元锂电池组,标准版车型CLTC续航里程为630公里 ,这足够日常通勤和中短途出行了,即便是从北京开到上海这种长途旅行,中间充一次电也能到了。而且使用了“高效快充技术”,支持800V高压快充技术,充电5分钟续航可跑200km,基本就是抽颗烟的功夫就够了。
3)智能化高
现在特斯拉FSD都进来了,所以小米也注重“智能驾驶”功能。SU7 Ultra 出厂搭载小米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功能(HAD),集成了自动泊车、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多种功能,同时还实现了车家互联。而且,车内配备16.1英寸超大中控屏和HUD抬头显示。
4)高颜值
这车颜值也是拉满,年轻人选车就喜欢好看的,也没啥错。SU7 Ultra整车呈现“低趴感”,流线车身,体现出“流动动力美学”,就本就是“盘靓条顺”。同时,车身还使用了大量的碳纤维材质,在提升刚性的同时降低了车重。小米做东西,很懂得“工程美学”,把消费者研究的很透,基本就是,性价比不高不弄,不漂亮不生产。
3、销售策略
SU7 Ultra的一大卖点,是其在专业赛道上成绩亮眼,比如在被誉为“绿色地狱”的纽博格林北环赛道跑出了2分09秒944的惊人圈速成绩,完全可以比肩顶级豪车的性能,打出“最速量产车”的亮点。专业认同度的提升,得到了车圈的肯定。
同时,雷军的卖货能力,已经被验证过很多次了。在小米SU7 Ultra的发布会上,雷总巧妙引用BBA车主案例,强调“让喜欢小米的人买得起高端产品”,这一策略既拉拢了潜在用户,让原本对BBA等豪华品牌感兴趣的消费者,看到了小米SU7 Ultra的质价比优势,又强化了品牌亲民与高端的双重属性,让消费者觉得小米品牌既有着高端的品质,更贴近大众的生活。
而且在出货细节上,也是动足了脑子,比如之前先通过媒体释放“对标特斯拉 Model S Plaid” 的81.49万元预售价,正式上市时却52.99万元起售,形成 “价格腰斩” 的强烈心理冲击,制造 “超跑平替” 话题,成功击碎“高端电动车= 百万级”的固有认知,另外3月31日之前下单,还能获得至高价值90000元的限时购车权益,这也促使其形成了爆款效应。
同时,雷军还亲自给车主代驾试车,并在社交媒体上与粉丝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解答他们的疑问,这种近距离的互动,增强了消费者对小米品牌的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雷军的作为CEO的这种“细致入微”,有效提升了小米的品牌价值。
另外 ,在当今信息时代,社交媒体和网络传播的力量不容小觑。车圈很多大V纷纷推出详细评测,从图文到视频,快速而全方位的帮助人们了解SU7 Ultra的每个细节,而且冲上热搜引发热议,这波流量加持,也让SU7 Ultra快速刷屏。
二、小米造车未来的挑战
SU7系列,体现了小米造车的实力,销量反馈不错,市场热度也高,但这就意味着未来没有挑战吗?也不一定,小米造车未来要面对的挑战有以下5点:
1、核心技术不足:尽管小米自研了电机、HyperOS车机系统等,但在高阶自动驾驶算法、电池化学体系(如固态电池)等关键领域仍依赖外部合作(如与Mobileye、宁德时代的合作),这部分若无法突破核心技术壁垒,可能受制于供应商议价权,导致成本控制和差异化能力减弱。作为对比,特斯拉凭借全栈自研的FSD和4680电池技术,构建了全产业链优势。
2、产能爬坡的挑战:小米汽车北京工厂规划年产能30万辆,但初期爬坡阶段可能面临良率不足、供应链协同效率低等问题。汽车制造复杂度远超消费电子,任何微小缺陷(如电池热管理故障、车机系统Bug)都可能引发大规模召回,损害品牌信誉。这其实也是小米汽车交付慢的原因,和手机不同,汽车对于产业链的整合要求更高。
比如之前的SU7虽首月订单破10万,但实际交付周期长达6个月,暴露产能与供应链压力,而当下的SU7 Ultra付款之后,如果是定制款或非现车的订单,也要等2-3个月左右。若后续交付延迟或质量问题频发,可能影响用户的信任度。
3、价格内卷: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已进入“内卷”阶段,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频繁降价。SU7定价20-30万元区间,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3、极氪007、小鹏P7i等车型,面临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双重竞争。同时竞品其实也在布局高端品线,所以未来小米SU7 Ultra的“质价比”优势可能被竞品价格战稀释。而且,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价格战将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率下滑,小米需在性价比与利润间寻找平衡。
4、盈利需要规模:
汽车行业研发投入巨大,小米计划5年投入1050亿元。从财报来看,2024年第二季度,电动车等创新业务收入为64元,亏损18亿,基本是单车亏损6万元。第三季度,电动车等创新业务收入97亿元,净亏损15亿元。主要就是造车需要大量砸钱,资本支出很大,动辄都是上百亿规模,到现在基本就是靠手机业务来输血。2024年全年,小米汽车交付13.5万辆车,平均销售价格约为26.06万元,全年销售额约为351.81亿元,全年毛利率约为18.3%,毛利润约为27.5亿元,总体亏损43亿元,
2025年小米汽车还计划推出纯电SUV “YU7”,交付目标为30万辆,这车要是卖的好,将进一步提升营收规模,按照机构预测,即便一切顺利造车盈利也要到2026年了,那时候毛利率大概在25%左右。
所以总体看,造车这个生意,上来需要投入很多,盈利要有耐心。未来车市会越来越卷,所以一边是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摊销,一边是竞争烈度提升导致的毛利率下移,所以这部分还要再观察。
5、出口承压:当下gs战愈演愈烈,所以出口会比较困难,这导致增量部分基本只能靠内需,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会压缩成长性。
三、现在可以投小米吗?
1、 小米股价已经不便宜
小米上市初期,股价不断走弱。2022年时候,一度跌到8港股附近。2024年3月份,首款su7发布后,订单超预期,这使得市场开始重新评估小米的业绩成长性。股价从10港币附近爬升到20港币,大幅的上涨还是“924”之后,基本k线是沿着东北方向一路上行,现在接近55港币,总市值1.38万亿,雷军本人也因为小米股价上涨(持股大概24%),差点当了中国首富。
也就是小米股价其实已经大涨3年,2023年涨了 42.6%,2024年涨了121.15%,2025年到3月6日涨了59.13%,如果低点买入并拿着小米的,基本上已经挣了5-7倍,大幅跑赢大盘及几乎所有公私募基金。
一般而言,对于一只股票而言,只有当股价持续上涨的时候,人们才会反过来思考他的“投资价值”,也就是“价格发现”在先,“价值挖掘”在后,多少有点本末倒置的味道。股价一旦连续冲涨,研报预测、市场分析、以及股吧热评都会接踵而至。这会导致短期内“认识渗透度”过高,资金的涌入,配合业绩的走强,引发“戴维斯双击”效应。
但其实价值投资逻辑,讲究“买冷不买热”,因为关注度低的时候,才会有好价格,安全边际才大。所以小米股价已经连续上冲,从技术线维度,这叫“突破完成,趋势走强”,但从价投逻辑来看则相反,认为这是“价值变现完成”,甚至“价值溢价出现”。
2、 情绪躁动促使近期股价上冲
小米在之前主要做手机和家电产品,以高质价比著称,而且会玩互联网,年轻人喜欢。但投资者觉得,这种玩法毛利率不高,所以其2023年末营收2709.7亿元,但扣非归母净利才119.55亿元,也就是经营净利不到总营收的十分之一,毛利率21.21%,净利率仅6.45%。
2024年中报时候,汽车开始量产,创造增量业绩,手机业务保持强劲走势,市占率全球第三。空调业务出货超过330万台,同比大幅增长40%。互联网服务业务也在开始发力(这是小米不多的高毛利业务),后三个业务,贡献经营性现金流 ,以支撑造车的烧钱。
小米股价春节之后继续上冲,受益于科技股整体走热趋势,也就是投资者看重其未来成长性,所以其滚动市盈率已经冲到63倍左右,已经在历史市盈率分位点85%的位置,这说明估值给的比较高了,因为均值市盈率在30倍附近。
投资者看重其汽车业绩的未来发展,具有对标特斯拉的潜质,同时在AI领域,小米也计划未来投入1000亿,以搭建GPU万卡集群。家电市场,逐渐形成生态性优势,手机业务在强化市占率优势的同时,提升高端机型的渗透率。
3、 保持观望
总体来看,小米业绩确实呈现稳步增长势头,u7 ultr的热卖也进一步增加了市场关注度,表面看“护城河优势明显”,而且有成长性加成。但投资主要看的是“估值性价比”,一旦业绩提升,导致股价出现 “更大程度的提升”,其实就已经不是价值优势,而是价值诱惑。
面对任何短期涨幅较大的股票,冷静的投资者一般都保持观望 ,因为“低买”是投资的第一步,需要保证一定的安全边际。
买入任何一家公司的股票都应该是“挑剔的”,随意感往往会让投资者付出代价 。低买高卖,道理很简单,但蕴含着深刻的投资逻辑。因此,雷总很优秀,小米也是好公司,但面对当下的股价,保持观望体现出一个价投者的底色。
$小米集团-W(HK|01810)$
$恒生指数(QQZS|HSI)$
$恒生科技指数(HS|HSTECH)$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