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空经济行业概况
市场规模与增速: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为5000亿元,预计到2026年有望达万亿元,复合增速达28%。从市场结构看,以飞行器制造和运营服务为主,二者占比约55%,基建和飞行保障潜力待挖掘。今年预计有较多低空基建项目落地,将带来市场增量。
发展重要性:国际视角下,与美国相比,2023年美国通航飞机数量21.4万架,中国仅3300架,飞行小时数美国近3000万人小时,中国100万小时出头,差距显著。国内视角看,我国在无人机、新能源汽车领域全球领先,民用无人机注册数量超百万架,新能源汽车全球销售份额超60%,相关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领先,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产业基础与弯道超车机会。
发展区别:顶层规划上,2023年以来,中央各部委、民航局出台众多支持政策与发展方案,地方政府响应,发改委低空司于去年年底成立,对低空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空域管理上,2023年底民航局出台空域分类管理办法意见稿,规范空域分类,向国际标准靠拢,预计今年空域管理及权责划分有动作变化。适航取证方面,中国民航局对eVTOL适航态度比美国FAA、欧洲EASA更积极,如亿航216S获全球首张载人eVTOL相关证书,彰显发展决心与争夺话语权。
2、低空经济飞行器类型
eVTOL:定义为以电力为飞行动力来源的垂直起降飞行器,具有环保、经济、智能、舒适等特征,有望成为低空经济主要飞行器载体。运营成本低于传统交通工具,更绿色环保、噪声低。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纲要明确其发展节点,2025年试点运行,2030年规模化商业应用。概念构型分矢量推进型、升力巡航型、多旋翼型,多旋翼型设计简单,占比近半。国内整机企业分科技型创业公司、大型航空航天国企下属机构、汽车行业创业企业、传统无人机航空企业四类。以亿航智能为例,其是国内唯一上市eVTOL企业,亿航216S获三证,在手订单超千架,去年交付两百多架并持续扩产。
飞行汽车:狭义指陆空两栖载具,广义指面向低空智能交通和立体智慧交通的载运工具,包括eVTOL和陆空两栖载具。与eVTOL区别在于强调兼顾地面行驶和空中飞行功能。结构分一体式和分体式,一体式技术难度高,短中期难落地;分体式是好的过渡产品,能解决起降点不足痛点,商业化落地快。代表企业有吉利太力、小鹏汇天等,小鹏汇天商业化落地进程可能更快,采用多旋翼加可折叠方案。其产品迭代分三步,首产品陆地航母已申请合格证,进入试航审定阶段,2024年底预售,价格不超200万元,预计2025年底或2026年初量产交付,规划初期产能年化一万台。
无人机:有望成为低空经济常见飞行器,按机体结构分固定翼、多旋翼、直升机、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使用量最多。应用广泛,可搭载不同载荷完成多种任务,相比传统作业工具,受地形限制小,在危险场景优势明显,工具属性将更突出。各地政府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低空物流应用场景处于早期,未来有望为无人机带来增量需求。我国无人机产业链竞争力领先,大疆在全球商用无人机市场市占率超50%,国内企业份额近65%。未来无人机需在续航时间、避障能力、地面系统智能化方面升级,投资者可关注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传感器配置相关领域及无人机值守机场的应用前景。
直升机:是较成熟航空器,分轻型、中型、超中型、重型,在搜索、救援、医疗等领域应用成熟。亚太市场2023年民用直升机存量机队规模4130架,多用途直升机占比超一半,轻型单发和中型双发占75%市场,空客和贝尔占70%市场份额。国内市场2022年底民用直升机规模1037架,预计2027年达1490架,2032年超2000架,未来五年需求量有望超500架,十年超1500架,空客和贝尔占60%多市场,中国航空工业占比4%,随着中直股份AC系列民用直升机取证和市场开拓,国内份额有望提升。
3、低空经济产业链配套环节
航电系统:飞控环节是飞机复杂系统,承担航迹规划等核心功能,价值量占比约20%,目前以电传操纵为主,未来可能向自动飞行、自主飞行发展。导航环节对设备性价比、适航取证等要求高,全球形成霍尼韦尔等航电零部件巨头,海外OEM主机厂商多与第三方合作;国内主机厂多自主研制,未来可能出现类似霍尼韦尔的龙头公司。
动力系统:多数采用分布式电推动设计技术,电机是核心动力单元。设计关键考虑电机高功率密度、小型化等特点,与性能强相关。技术路线上,工信部发文主攻纯电、兼顾混动,国内整机厂多采用纯电路线,但纯电航程短,混动续航长。电机需高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多采用永磁电机技术,性能和可靠性要求高于新能源车。电控系统提供高电压、小电流,占飞行器电控系统超30%,影响飞行效果和动力性能。冷却系统和推进器也是关键环节。储能系统方面,航空级飞行器认证要求高于汽车级,目前主要集中在半固态、固态、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当前以液态和半固态为主,氢燃料电池能量密度高,应用前景大,但功率密度距要求有差距,有望以氢电混动系统推进。
零部件:轻量化方向上,eVTOL产品追求更轻、高性能,主要材料为碳纤维,具有轻量化、高温耐受性等优势,部分高散热部件采用镁合金。碳纤维复材在eVTOL主结构、推进系统等应用广泛,主结构和推进系统占比75% - 80%。海外碳纤维制造技术和产品性能占优,国内加工有成熟企业。座椅赛道方面,航空座椅性能要求和单机价值量高于汽车座椅,强调阻燃、舒适性和轻量化,多采用碳纤维材料,定制化需求高,供应商需民航局认证,开发周期1 - 2年,高端商务舱座椅2 - 3年,头部企业垄断80%市场份额,国内部分企业具备供应资质。
安全系统:eVTOL安全系统配套未形成统一标准,常见模式有抗坠毁性设计和整机降落伞。抗坠毁性设计通过起落架、机身、座椅提供能量耗散减轻乘客伤害;整机降落伞在低空飞行器应用难度大,小鹏汇天完成50米超低空飞行开伞试验。
4、投资建议
关注载人尤其是旅游场景、无人物流相关飞行器产业链。无人物流末端已商业化应用,亿航216S旅游场景预计不久落地。关注更多纪要加微mvoo711核心材料、飞控、电池、电驱、座椅等配套环节。主机厂可关注亿航智能、万丰奥威、航天电子等;产业链配套关注中航高科、翔升科技、纵横通信、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卧龙电驱、英博尔、天成自控、安达科技等。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