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募改革方案流出后,不少解读不能说全错,但明显因为传统的“赚规模、躺收租”商业模式正式宣告终止,所以不少既得利益群体进行了许多移花接木式解读。
从个人角度,再次回答三个问题。
1、考核全面转向绝对收益(不能亏钱),但A股不是长牛市场,权益基金经理一起造反吧!
典型的移花接木式解读。改革明确给出两种考核模式:
偏债(固收)型产品强化绝对收益目标,包括考察“基金净值增长率、盈利客户比率”的要求在内,实际是为了解决“动量销售”问题(牛市猛发产品,把基民套在山顶,同时利用大家不愿止损的心理,心安理得躺赚管理费);
以及强化“固收+”、包括早就停发批文的灵活配置型产品的策略混乱问题(比如某公募大厂2021年猛发“赛道型”固收+产品,权益侧先赌新能源后赌AI,销售时按照绝对收益话术宣传“保本”,结果净值从1做到0.8,甚至0.7)。
以后偏债(固收)型产品必须做绝对收益目标。当然,这也不是说“灵活配置”策略(不设固定股债配置比率)以后就不存在了,FOF中的目标风险型产品仍然可以延续这一策略,具体解读放到后续FOF发展问题。
偏债(固收)侧强调绝对收益的同时,权益型产品仍然遵循相对收益考核目标,这就是纳入“业绩基准偏离度”考核的原因——改革不是逼你把权益基金做成绝对不能亏的产品,而是逼你提高自身的策略可解释性,同时逼你做出相对基准的超额收益。
总之,权益基金不是不能亏,而是不能比业绩基准亏更多;你的净值可以跌,但不能比基准指数跌更猛。
2、以后产品怎么做?
改革明确给出两种产品发展模式:“低费率+绝对收益+业绩报酬”和“长期股票投资+定期分红”。如果还要更明确,下面关于产品审批加速的部分直接点出了产品类型:
“低费率+绝对收益+业绩报酬”——有一定比例股票仓位的二级债基和偏债混产品;
“长期股票投资+定期分红”——股票ETF、主动管理类权益和场外成熟宽基指数产品。
“绝对收益侧”的偏债(固收)产品怎么做,在里谈过了,不展开。偏股(权益)产品怎么做,本次改革显然指出了明路——确定业绩基准,做成指增,然后把超额收益部分定期分红。
是不是很眼熟?中证A500相关ETF疯狂发行的时候,各家是不是都强调自己“季季分红”?一定要净值1以上才分红么?不是,各家的条款里都明确提到,分红的要求是相对业绩基准跑出超额收益。是不是和的框架呼应了?
3、基金经理都做绝对收益,FOF和投顾完蛋了。
和一样,典型的移花接木式解读。
如果认可的回答,明确未来公募权益全面“指增化”的现实,那么FOF和基金投顾业务反而可以迎来大发展——未来权益基金经理只是提供一份可解释性的beta(以及少许alpha),如何把这些“预制菜”搭配成一桌“绝对收益目标的”满汉全席,那不还是得靠FOF和基金投顾么?
FOF和基金投顾不会消亡,反而会迎来大发展,但根据我对公募代销产业链的调研,我认为两者将呈现如下分野:FOF私行高净值化、特定场景化,基金投顾普惠金融化。
这其实也不是我胡编乱造,美股市场就是如此发生的——比如你把FOF理解为对冲基金,把基金投顾理解为独立投顾,两者的客户差异确实如此。
从可配置标的范围看,FOF和基金投顾天然存在做“绝对收益”的可能性——比如大部分公募基金不能纳入衍生品对冲风险,但FOF和基金投顾可以通过配置包括商品型基金在内的各大类资产型产品,实现风险收益对冲后的“绝对收益”目标。
一个“暴论”性质的发言:FOF未来可能更偏向“投”,至于“顾”的工作则交给私行客户经理,这是当前非常成熟的大客户服务模式;基金投顾未来则可能更偏向“顾”,它切入的就是传统金融机构看不上的、利润低的、服务内容复杂的普通个人投资者市场。
那你说基金投顾“投”的工作怎么办?两种模式:
改革提到,公募机构要从【资产】管理机构转型【财富】管理机构。公募未来全面“指增化”,都搞成标准化“预制菜”工厂了,还搞个屁的财富管理?
答:增设财富子公司,本质类似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比如中欧基金、银华基金、华夏基金已经布局了相关业务,目标就是依靠集体投研解决“投”的问题。
券商、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同样接管了部分“投”的工作。比如华宝证券提出了一篮子的基金投顾策略组合包,基金投顾组合主理人既可以从理财场景(短期理财、中期育娃、长期养老等)出发筛选相关“投”的策略,也可以以传统的多资产配置角度(主观多头、股债轮动、全天候策略等)挑选相关“投”的策略。
另外包括XX、天天也经常组织基金投顾组合主理人参与基金经理调研等,本质就是帮助大家构建“投”的策略。
上述路径推演中,唯一尴尬的就是FOF的特定场景化,其实这里可以明确下,就是个人养老金里的FOF……
从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效果看,年收入10.8万以下的人群其实没必要参与;但年收入超过10.8万的人群,参与后的免税效果也只能说聊近于无(毕竟一年只有1.2万额度)——从缴纳门槛上看,个人养老金对收入有一定要求,符合FOF的“私行高净值化”要求(虽然10.8万年收入远远谈不上高净值);但从缴纳限额上看,个人养老金其实更符合基金投顾的普惠金融特征……
总之,个人养老金里的FOF,是一个很尴尬的业务。如果真仿照美国401K的运营模式,这部分未来可能会被开放给基金投顾,并成为独立投顾的一项业务护城河(假设提高1.2万年缴费上限的话,否则投顾也得饿死……)
暴论结束,继续肝稿子去了。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