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liber时期的经济学,往往将房价视为非常重要的经济参数。包括近两年的国内高收入群体为什么一直在喊,核心原因也是他们买的房子,房价崩了。
全球(的主要经济体)正在从碳基纪元走向硅基纪元,neo-liber的这套经济学理论可能再过5年、10年,也就要被扫进垃圾堆了。但毕竟技术进步尚未完成,所以neo-liber作为阶段性的解决方案,依然被视为金科玉律。
提出了阶段性的解决问题思路,自然需要匹配阶段性的解决问题方法。围绕neo-liber框架下的房价讨论,最契合的研究方法就是历史数据的线性拟合。
美(大萧条)、日(失去三十年)、韩(G州学运)均经历过房价崩盘,从恢复时间上看,一般需要19年。但历史是加速发展的,所以用固定的19年去框定复苏时间,哪怕线性拟合派都觉得太线性了。目前学术界的共识,是以企稳数据作为“终局”拟合目标。
美日韩的房价企稳,“终局”数据是怎样的呢?新房销售数据腰斩。将上述结论套用至我们的地产市场,去年底基本完成了这一目标(从2021年的17亿平腰斩至2024年的9.7亿平)。
达到目标也不意味着完全企稳,毕竟底部总要经历反复震荡才能夯实。所以未来新房销量是不是还会出现5%、10%的短期下跌?完全有可能。那你说会不会再腰斩?你相信neo-liber的这套经济学理论,那就不会;但如果你认为我们马上全面进入AI纪元,那就一定有可能。
如果房子的投资属性确认消失了,哪些资产可以接棒?只有以股市为代表的二级市场。
国君资管研究发现,欧美发达经济体存在一个1:1:1的资产配置等式,其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为:居民+企业的现金金额、二级资本市场的市值规模和地产市场的存货规模。
目前我们的比例如何呢?现金300万亿、A+H市值100万亿、地产存货400万亿,3:1:4。
即使纳入欧美“结果导向型”哲学体系和我们“过程导向型”哲学体系的根本性不同,认为我们最终或许不会达成1:1:1的结局,但股市作为当下典型的规模洼地,依然需要从现金和地产部门吸收部分资产,才能达成相对稳定的资产配置格局。
说了这么多干巴巴的线性推导内容,结论是什么呢?A+H还要涨啊#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重回32万亿大关!# @国泰君安资产管理 @天天精华君 @天天基金研究中心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