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美银发了篇研报,说中国股市将很快重演2015 年的大跌市。
这样的观点着实吓到了不少投资者,美银给出这样观点到底是基于怎样的逻辑?
其实,当前市场不外乎两大主流观点。
乐观者预期“东升西落”的叙事,认为座谈会后中国经济和市场的重大不确定性正在消除,AI 科技深化带来估值想象空间;
谨慎者依旧担忧科技对经济的拉动效果有限、复苏基础不牢固、房地产小阳春可能缺乏持续性、抢出口的拉动作用减弱等。
宏观上短期或很难有明确的答案,但微观的交易更需要考虑节奏、位置、估值等多重因素……

是胡说,还是有逻辑支撑? 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 数据上来看:2015年A股最高的时候在2.3万亿的融资余额。到现在我们虽然有接近2万亿的融资余额,但是要考虑到:1)2015年有很多的,现在没有(不过也有不少消费贷违规流进去了);2)2015年的A股的总市值,60万亿,今天已经100万亿了;3)2015年创业板50的市盈率138,今天只有30倍。 不过有一点是对的。美银认为部分科技领域(如AI、机器人)存在短期投机炒作,未盈利公司股价飙升3-5倍,杠杆资金可能助推此类泡沫。 今天还是有一些跟AI、机器人沾边的公司,估值非常离谱。这部分公司未来会原形毕露的。参与这类型公司的投资者一定要小心。 中泰证券最新策略研报称,三月后经济数据逐步公布。从基本面来看,近期公布的金融数据与出口数据均未能展现出“旺季”特征,反映出当前经济复苏的压力。进出口方面,按美元计价,2025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9093.7亿美元,下降2.4%。其中,出口5399.4亿美元,增长2.3%;进口3694.3亿美元,下降8.4%。出口同比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收窄,低于市场预期,创下半年新低。在美国新一轮关税政策背景下,1-2月本应是企业“抢出口”的高峰期,但出口数据并未展现出显著增长,显示外需仍然疲弱。 金融数据方面,春节后通常是信贷投放的高峰期,但M1增速较弱,居民与企业信贷需求低迷市场融资意愿不足。同时,CPI和PPI数据持续承压,通缩压力仍在强化,企业盈利压力或持续。因此,本轮顺周期板块的反弹更多是杠杆资金和活跃资金借助地方生育政策等消息进行的“高低切换”,其本质仍是避险行为,而非基于经济复苏的逻辑。在此背景下,已经经历一轮调整的债市迎来了较好的配置机会。尽管市场对政策驱动因素有所期待,但实际上,本轮顺周期反弹或更多是部分活跃资金借助局部主题进行的交易。以地方生育政策为例,呼和浩特的生育刺激政策是消费股短期上涨的直接催化剂,但两会已明确整体政策方向,市场对生育刺激政策的预期差并不大。当前影响生育率的核心问题或是年轻人结婚率和头胎占比下降,仅靠地方性的补贴政策难以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相关板块的炒作更多是短期行为。对于股市而言,两会后市场的核心矛盾在于这一轮高低切换是否已被市场充分预期,以及资金的持续性如何。在短期博弈加剧的情况下,市场或将在高位宽幅震荡,行业轮动速度加快后再进入调整。 因此,当前的投资策略仍然建议维持“高低切换”的思路,适当回避由高杠杆和高估值推动的中小市值科技股。 总的来说,当下市场的共识与分歧是:叙事支持者(最近大家一直说“东升西落” 的叙事)认为中国经济和市场的重大不确定性正在消除,AI 科技深化带来估值想象空间;但是谨慎者的担忧主要在于科技对经济的拉动效果有限、复苏基础并不牢固、房地产小阳春可能缺乏持续性、抢出口的拉动作用减弱等。 短期很难有明确的答案。但是当市场涨的多的时候,要谨慎一些,而当市场跌的多的时候则是要乐观一些,这是反人性的。美银的说法或许太过极端,但是在股市,特别是在A股,永远不能排除极端情况的发生。毕竟2022年大势突然调头、2023年的漫漫熊途、2024年初不理性恐慌,这一些都过去不久。 做好仓位的动态管理,做好防守与进攻的均衡配置,才能应万变,才能在市场存活长久。
机器人板块也大跌, 耐心等待调整之后再做多 周五,主线机器人也是大跌。
人气标的襄阳轴承被监管,奇精机械一样面临监管,两个高标股被 “搞熄火”,使得市场上就剩下从低位涨上来的南方精工、中马传动、远东传动,这种情况让游资不敢轻易冲进去,同时机构疯狂出逃。 机构资金流出情况:机构已经跑了一周了,总共出逃了 3000 亿。 游资和机构的操作倾向差异:只有游资在做小票,游资不去给机构的票 “顶价” 让机构套利,而机构又看多美股科技,认为其从反抽到反转,这一点对机器人板块的影响很重要。 监管政策也带来影响:监管只要看到高位的股票就打压,而且前几天罚了一些私募,这些私募是抱团炒北交所的,这种情况让大家都没有了投资的积极性。 耐心等待调整之后再做多! 展望未来,中信证券认为,年内还有两个关键时点:一是4月初外部风险落地后带来的交易性机会,二是年中中美经济和政策周期同频后带来的配置性机会。 第一个关键时点是4月初外部风险落地。这些外部风险包括了美国优先贸易政策备忘录调查结果公布以及“对等关税”的加征方式和范围明朗;从风险落地后的进攻方向上看,经过3月大幅调整且后期有催化的科技主题,因其弱宏观关联和强产业催化,预计会成为4~5月最好的方向;从资金面来看,增量资金或来自前期高切低回补、仓位回补以及部分追逐港股的趋势资金回流。 第二个关键时点是年中中美经济和政策周期再次同频。预计二季度美国经济走弱叠加关税压力加大,可能会催生2013年以来中国出现的第四轮总量经济刺激,美国也会推动减税以及降息;在此之后,预计中美经济和政策周期将迎来2021年后的首次同步共振上行,这有利于打开内需叙事的向上空间,解除中国核心资产的估值压制,并且随着更多传统核心资产走出业绩拐点,市场将迎来2021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次风格切换。
周末,还有哪些增量信息?
1、央行:择机降准降息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5年第一季度例会。会议研究了下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建议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 2、北交所2025年首场IPO审议会将于下周召开,新股供给有望提速 根据北交所官网最新披露,将于2025年3月26日召开审议会议,上会企业为四川西南交大铁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北交所今年首场上市委会议,也是北交所时隔三个月,再次迎来IPO上会企业,预计新股供给有望提速。 北证50今年以来涨幅达到25.8%。 3、朗源股份:公司股票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股票简称变更为“ST朗源”;香雪制药:公司股票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股票简称变更为“ST香雪”。 3月底到4月底这段时间,要注意相关公司被ST风险。 4、刘世锦:解决消费结构性不足短板 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支撑 刘世锦认为,我们当下面临的是增长方式转型的问题,要由之前以投资和出口为主驱动的经济,转向主要靠创新和消费驱动的经济。消费结构性不足的短板,构成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解决好了就会变成重要机遇,就能提供新增长功能。 5、消费贷新政落地:个人互联网消费贷上限提高至30万,最长7年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下发《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包括增加消费金融供给、优化消费金融管理、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纾困、加强消费金融风险管理、优化消费金融环境、形成政策合力、强化组织实施等七个方面、20条内容。 《通知》明确,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和风险情况,实施差异化授信。对于信用良好、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 在期限方面,针对有长期消费需求的客户,商业银行用于个人消费的贷款期限可阶段性由不超过 5年延长至不超过 7 年。 很多消费贷资金绕道流入了股市,在金融市场(大A)完成了金融消费。
附件: 一、本周A股重要交易数据 A、沪深交易所
1、500亿市值以上公司本周涨幅TOP5 2、100-500亿市值公司本周涨幅TOP5
3、100亿市值以下公司本周涨幅TOP5
4、本周跌幅TOP10
B、北交所 1、北交所公司本周涨幅TOP5
2、北交所公司本周跌幅TOP5
注:涨跌幅榜不含30日内上市新股、股价面值低于1元的股票
二、股价新高股票统计 近20交易日股价创历史新高3次及以上公司 (市值100亿元以上)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