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上周短暂的调整后,小米集团继续高歌猛进站上 57 块大关,大幅领先恒科恒生科技平均涨幅,与腾讯、阿里组成 “ATM” 组合,成交额均过百亿,霸榜港股前三强。
没什么太多要分析的,早期雪球小米板块的“三巨头”已经开始佛系更新,主要是关于小米之前已经聊的太多,观点来来回回也就那些,1810 正在从股票代码转向养老资产,作为留给未来子女的兜底方案。
昨天三星的董事长李在镕,同高通总裁来小米汽车工厂拜访,雷军同两位核心的“供应商”朋友也叙了叙旧,就是不知道前天晚上敬酒时,李总的杯子有没有压低一点。

大家都在回忆若干年前,小米因得罪了三星某高管,雷军飞到韩国登门道歉,连吹 5 瓶红酒的故事,如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小米也拥有了自己的工厂,不再需要看别人脸色,不合作没关系,我们直接有请下一位。
其实三星做到今天也不容易,从一个出口鱼干、蔬菜水果为主的小贸易公司,干到今天的科技巨头,尤其是在上世纪 70 年代,抓住了半导体萌芽期的机遇,又在 80-90 年代整合进了通讯技术,顺应时代浪潮,成功转型为如今科技巨头。
其实早期小米模式最大的弱点,就是没有自建工厂。

我还依稀记得雷军和董大姐的那次同台,大屏幕上格力和小米的工厂数量对比,一众大佬给雷军冠以“营销之神”的称号,让雷军这位计算机专业出身,软件写入武大教材的工程师,实在是有苦难言。
月初,我参观了小米汽车工厂,上周又受邀参观了小米智能手机工厂,说实话,其实不用邀请我,让那些整天在网上说小米是“买办”、“组装”的朋友去看看,也许效果更好。
真正走到工厂内部,了解最先进的智能制造到了什么水平,也不会整天在网上对小米进行一些无端的攻击,我实在想不到拉踩小米对他们有什么好处,还是说有人刻意而为之?

与腾讯、阿里相比,小米确实仍有差距,不论是从商业模式,营收规模,用户数量上来看都有非常大的追赶空间,不过小米是所有互联网大厂中,唯一一家进入高端制造,在昌平、亦庄、武汉都设有标杆先进工厂的硬核科技公司。
2023 年底,我在雪球发布了一篇文章,聊了聊关于小米汽车的战略定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来看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以汽车为载体,作为一个“超大号的电子设备”,带动全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发展,把智能制造带到全世界,这才是小米汽车的终极使命。

15 年前,雷军接受媒体采访,说大家看懂小米,至少还需要 15 年。
如今 15 年过去,又有多少人真正看懂小米呢?
3 月 24 日,Mars 于清河。
$小米集团-W(HK|01810)$ #收盘点评##炒股日记##复盘记录##强势机会##股市怎么看#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