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优势与产品布局
技术路线升级
石大胜华最初规划硅氧负极产线,但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迭代,2022年将眉山基地产线直接升级为硅碳负极生产线,缩短工艺流程并降低设备成本近亿元。公司已掌握纳米硅制备、炭包覆、预锂化等核心技术,推出硅氧负极(SH-P01、SH-H02)和硅碳负极(SH-S01、SH-S02)多款产品,解决硅基负极膨胀率高(300%)、首效低(65-85%)等痛点。技术竞争力
- 采用多孔炭载体+气相沉积硅碳工艺,纳米硅颗粒均匀分布,膨胀率低且循环性能优异。
- 通过电解液添加剂优化(如氟代碳酸乙烯酯)和粘结剂改进(如PAA体系),提升SEI膜稳定性。
- 液态锂盐自供降低电解液成本,每吨节约1000-1500元,增强硅基负极配套能力。
二、产能建设与市场进展
产能规划
- 眉山基地:2025年1月底将形成5000吨硅基负极产能,目标2025年参与动力电池招标,并计划远期扩至3万吨。
- 东营基地:早期规划的2万吨产能(含3000吨氧化亚硅)因技术路线调整暂未完全释放。
客户认证与订单
- 固态电池领域:与赣锋、泰兰、蔚蓝等头部企业达成合作,硅基负极进入B样阶段,部分样品已实现百公斤级供货。
- 动力电池领域:与宁德时代(C公司)、松下对接开发,提供不同掺硅比例(5%-10%)的定制化产品,预计2025年动力市场放量。
- 消费电子领域:已有小批量订单,但规模尚不足以支撑盈利。
三、盈利预期与行业定位
财务测算
- 当前硅碳负极售价约60-80万元/吨,成本约15万元/吨,毛利率超80%。若按2025年5000吨产能、价格降至50万元/吨测算,年利润可达17.5亿元。
- 远期若价格稳定在30-40万元/吨(行业预期科学区间),仍可保持较高毛利。
行业竞争地位
- 技术壁垒:硅基负极生产涉及纳米化、包覆工艺等高难度技术,石大胜华凭借自研能力占据先发优势。
- 客户粘性:深度绑定宁德时代、赣锋等头部客户,并通过出口(占溶剂业务50%以上)布局海外高端市场。
石大胜华的硅基负极业务在技术、产能和客户资源上已形成竞争力,尤其在固态电池配套领域具备先发优势。2025年产能落地后有望成为核心增长点,但需关注行业价格战风险及技术路线变化。建议跟踪其订单实际落地情况(如宁德时代招标进展)及液态锂盐成本优化效果,以评估业绩弹性。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