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家里的小插曲,让我意识到消费发生着有趣的变化。
我家一个看似传统的长辈,居然花了1600块买了两个迪士尼「网红」玩偶!

「玩偶?1600块?」我有点惊到了。
「是啊,本来是给朋友家的小孩买礼物,结果自己也'种草'了。」她对家里的新成员还挺满意的。
我发现,不管是几块钱,还是上千块,为「自己开心」买单、把情绪价值挂在嘴边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
那么,情绪消费是个啥?有啥投资机会呢?今天就来说说看~
*风险提示:本文提到的股票/基金,仅作示例,不作为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把决策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01
对一件商品/服务来说,同时存在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
以前我们消费,更看重功能价值,就是花了钱,这个东西能带来多少实际功效。白酒的盛行,就和背后的酒桌文化、项目利益分不开关系。
那,什么是情绪价值呢?
简单点说,就是你买东西时获得的「开心感」(情绪收益),减去花钱带来的「肉疼感」或麻烦(情绪成本)。
如果收益大于成本,你就觉得值。
比如,花1600块买个迪士尼玩偶,虽然就是个摆件,但每次看到它心情变好,甚至觉得生活多了点温暖,这就是情绪价值。
别看情绪这个词很虚,它其实跟我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2023国民健康洞察报告》里提到,情绪问题已经是健康困扰的第二大来源,甚至还会拖累睡眠、皮肤,脱发。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会为了情绪价值买单。
一方面,需求升级:
根据马斯洛需求曲线,基本生活保障没问题后,人就开始追精神层面的满足,比如情绪上的小确幸。

另一方面,社会变化:
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这些趋势,让大家更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消费习惯也跟着变了。
具体来说,我们追求情绪价值的需求分为三类:
生理需求:关注快乐与健康;精神需求:找点新的寄托;社会需求:渴望独处,也渴望高质量的社交
02
日本90年代的消费变化,能给我们不少启发。那时候经济泡沫破了,社会压力大,情绪消费开始抬头。
-娱乐当道
首先,工作难找,「啃老族」多了起来,现实不顺心,大家就扎进动漫、游戏里找安慰。
Hello Kitty、神奇宝贝这些形象在那时候火起来,因为它们可爱又治愈,能让人暂时忘掉烦恼。
同时兴起的,还有游戏厅、弹珠厅,给了压抑的上班族一个下班放松、消磨时间的地方。
-成瘾性消费
如果想要快乐,就要去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血清素等激素。
茶、咖啡这种带点「成瘾性」的东西,能快速让人爽一把。
90年代日本的茶饮和咖啡市场逆势增长,在一片低迷的经济中格外亮眼。

图源:国泰君安研究
-服务和便捷食品爆火
服务业靠体验取胜,情绪溢价空间大。消费者更关注同质化、安全性、性价比、便捷度这几个方面。
90年代,单身人口猛增,像饺子、寿司、炸鸡汉堡这些快捷又高热量的食品特别受欢迎。
一方面出餐快,不用等太久;另一方面高碳水、高热量的食物会让我们感到快乐。
-精致「穷游」
旅游也是一种选择,日本人当年喜欢主打「精致省钱游」,花同样的钱,住更好的酒店、玩得更开心。
连锁酒店和主题公园的市场规模,也跟着水涨船高。
03
情绪消费的妙处在于,花不了多少钱,就能买到一段快乐时光。
你可能会想,那为啥非得买买买呢?看书、运动一下都有类似的效果呀?
这是因为运动、看书需要长期坚持。相比之下,玩游戏、刷视频能带来即时满足的快乐,效率高、成本低。
对商家来说,低成本会让产品有更高的溢价,如果营销等费用控制的好,利润率也会不错。
落到投资方面,参考当年的日本,我们可以关注三个方向——
一是咖啡/茶/零食等能激发多巴胺的饮品,诞生了蜜雪冰城、卫龙、瑞幸这样的百亿级公司。
他们在各自的价格带上,提供了高品质的服务。
比如重口味的辣条、魔芋爽,有的白牌商品不到1块钱,你在馋嘴的同时,肯定担心它的配料是否健康,更愿意花多1块钱,买卫龙这样的品牌货(卫龙调味面制品市占率第一)。
雪王家5块钱的大爆品——一杯现做的柠檬水,口感也秒杀超市里几块钱的饮料。
二是平价零售和IP产品,有名创优品、泡泡玛特、布鲁可。
这些新消费,撑起了线下零售的「半壁江山」。不止在国内圈粉,它们还火到了海外。

名创的新店,得大排长龙才能买到;
泡泡玛特的LABUBU,更是风靡东南亚的「硬通货」,抢到转手能赚几千、上万。
两家公司,也靠着「低买」(国内低成本制造优势)+「高卖」(海外高通胀,物价高),赚得盆满钵满。
2024财年,名创优品营收同比+22%,海外营收同比+42%;2024前三季度,泡泡玛特整体收益+120%,海外同比+440%
三是泛娱乐方向,比如旅游生意。
疫情之后,「穷游」成了主流,大家消费更理性,但出门的需求没减。
携程、华住集团(旗下有桔子水晶、汉庭酒店),受益于出行人数增加,营收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04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更高质量的消费,满足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投资上,消费板块是个长牛赛道。
之前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重点提了提「服务消费的供给侧改革」。
不过,A股的消费股大多和食品饮料相关(超9成),而情绪价值为主的新消费公司,大多在港股上市。
想要配置呢,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直接买股票,需要你对公司有一定了解、开通港股通权限(20个交易日50万资产)购买,门槛较高。
同时,一些股票已经翻了几倍,未来的成长性能否匹配基本面,还得持续跟踪;
另一种,是考虑指数基金的方式。
和消费有关的港股指数叫恒生消费,持股挺分散的,包含了食品(28%)、家电(24%)、纺织服装(22%)、旅游及消费(20%)四大板块,衣食住行比较平均。
具体到公司,除了传统餐饮(如百胜、农夫山泉),还打包了一揽子知名IP公司(如泡泡玛特、携程)。

目前,指数市盈率18倍,处在近十年的30%分位,估值较低。未来新消费占比上升的话,指数基金也能从中受益。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指数基金大厂的产品,比如 $恒生消费ETF华泰柏瑞(SH520520)$ ,在同类基金的跟踪效率也位居前列。
05
好啦,当你买东西时,第一反应不是「这能干啥」,而是「这让我开心吗」,你就已经在追情绪价值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你最近买过哪些让你开心的小东西?是潮玩、零食,还是其他?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