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市场,从结果来说,有点无聊。
回头一看,上证指数周一上涨0.15%,周二下跌0.00%,今天又是下跌0.04%。

天天涨跌0%,玩呢?用大牛猫的话来说,炒A股投入最大的就是时间成本。
我整理了上证指数历史上连续3天涨跌忽略不计的日子,一共出现过26次。
粗略看了一眼,并没什么规律。由于92年的缘故,4月份出现的频率最高。

我还让AI帮忙整理一下,这些日子后一周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它也没答出个所以然。
只能从一天比一天萎靡的成交额来说,资金都在等方向,应该要四月才能“决断”。
这周,各大公司财报倒是密集发布,他们的股价在第二天也是上蹿下跳。
比亚迪和泡泡玛特表现亮眼,营收与利润均实现高增长,海外业务成为重要驱动力。后者的海外收入占到了近四成,实在是太猛了。
今天,比亚迪港股上涨2.36%,泡泡玛特更是大涨10.87%。
招商银行和农夫山泉就有些佛系,利润微增,后者的包装水还在持续失血,靠茶饮料东方树叶、茶撑着。
相应地,招行港股下跌5.48%,农夫山泉则重挫8.3%。
海底捞和快手倒通过运营优化实现稳健增长,分别聚焦翻台率提升和AI商业化。
像海底捞,去年终于赚了47亿,秘诀就是关店+翻台率。之前扩张太快,现在及时止血,翻台率也干到了一天4次。映射到股价上,大涨6.14%。
在这轮财报季,我们看到有的公司依然能够逆势增长,而有的则在勉强维持。答案可能就藏在趋势和护城河之中。
先聊聊趋势。
其中,有一点特别明显——“出海”正在成为中国企业新的增长引擎。
看看泡泡玛特,它的海外收入增长了惊人的375.2%,占总收入的比例已经接近四成。比亚迪的海外销量达到41.7万辆,成为利润的重要来源。
以前觉得像日本企业那样,靠海外赚钱是个宏大的概念,感觉离我们很远,但如今,它已经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了这些公司财报上的数字。
现在出国玩,我就经常去泡泡玛特的店铺里看看有没有当地的限定款,有的话就买下来。尤其像泰国,周围排队的不只是中国游客,更多的是当地人。
这可以说是一个中国品牌获得全球认可的缩影。尽管近几年逆全球化愈演愈烈,那些能够突破文化壁垒、建立起国际影响力的企业,依然能获得超额的成长空间。
然而,单纯追逐趋势是远远不够的。就像我们常看到的,一个行业火了,跟风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最后能活下来的却寥寥无几。这就引出了护城河的概念。
在这批财报中,我注意到不同企业构筑护城河的方式各有特色。比亚迪投入了惊人的542亿元研发费用,每天1.5个小目标,相当于很多上市公司的市值。快手则通过AI大模型“可灵”实现商业化收入超过1亿元,显示其在技术迭代上的努力。而泡泡玛特通过IP运营,让一个个盲盒变成了粉丝追捧的对象,像迪士尼那样创造出情感连接的护城河。
即使是在传统行业,护城河也同样重要。
海底捞就是借助提升翻台率至4.1次/天来优化运营效率。即使像农夫山泉那样,也靠着茶饮料补包装水的短板,不至于受哇哈哈风波影响太大。
当然,实际投资的时候,还是需要警惕高估值陷阱。
如果估值过高,再宽的护城河,也可能无法带来良好的投资回报。在前几年的核心资产上已经吃过亏,那些大部分是好企业,但是太贵了同样赚不到钱。
投资这事儿,说白了就像种地,种子好(趋势)、土壤肥(护城河)、价钱合适(估值),收成就差不了。

(本图由DeepSeek-V3生成,仅供交流)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