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睿研新能源 编辑|Max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过去一年(2024年3月16日至2025年3月15日),TCL中环(002129.SZ)股价累计下跌29.46%,期间最大回撤幅度超过40%,截至2025年3月14日收盘价为9.02元/股,较2024年3月16日市值缩水逾千亿元。
再比较2022年的高点,市值下跌超过80%,市场对公司的未来预期较为悲观,机构持股数量在2024年四季度末已降至0。
引人注意的迹象发生在3月21日这个大跌的周五,TCL中环逆势而动,颇不寻常。李东生作为中国企业家群体中一员老将,保持着相当不错的记录——尽管其绝对成就不是最高,但起死回生的本领相当高强,5年前收购中环股份后又经历了一次从巅峰到谷底。李东生此番会否再挽狂澜于既倒,取决于他对中环光伏在下行周期中所犯错误的认定,是战略选择的错误还是战略执行的错误。
过去两年,TCL经历了什么——行业周期与供需失衡的深度冲击
产业链价格雪崩
2024年全球光伏组件价格同比下跌45%,美国市场组件出口均价从0.334美元/峰瓦(2024年1月)降至0.285美元/峰瓦(2024年9月),硅片环节N型G12价格从5.2元/片(2024年初)跌至1.5元/片(2025年1月)。价格与成本倒挂导致公司单晶硅片毛利率从2023年的23.1%降至-7.8%,单瓦亏损0.03-0.05元。
产能过剩与库存积压
截至2024年底,全球硅片产能达1,200GW,但实际需求仅659GW,产能利用率不足55%。公司存货规模从2023年的127.3亿元激增至2024年Q3的215.8亿元,计提24.4亿元存货跌价准备,周转天数从62天延长至108天。
技术迭代加速竞争
N型TOPCon电池市占率从2024年初的35%提升至年末的78%,但公司组件4.0产品虽功率领先行业两档,却因叠瓦专利授权成本较高(约0.02元/瓦),在价格战中丧失成本优势。
中环的战略失误与财务恶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检讨
逆周期扩张的财务代价
2023年公司逆势投入106亿元扩建TOPCon产能,导致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从256亿元激增至694亿元,资产负债率从48.7%升至67.2%。2024年Q3利息支出达8.99亿元,占营收的4.0%,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仅41.6亿元,不足以覆盖资本开支。
海外资产拖累业绩
控股子公司Maxeon(MAXN.O)股价从2024年初的12.3美元暴跌至0.55美元,全年计提投资损失6-10亿元。其菲律宾工厂SPML虽实现2,357万美元净利润,但美国市场因UFLPA法案导致组件出货量同比下降61%。
市场份额与盈利质量背离
2024年硅片出货量126GW(市占率19.2%全球第一),但单瓦净亏损0.04元,较隆基绿能(-0.02元/瓦)恶化更严重。组件业务营收占比17.0%,亏损率达15.6%,显著高于晶科能源(-9.8%)和天合光能(-11.2%)。
到去年下半年,TCL中环结束了各方面的大调整
据公开信息,TCL中环过去一年进行的调整不可谓不大,从李东生取代受过的功勋CEO沈浩平,到最终把这个职位过渡给80后王彦君,涉及核心管理层的一系列高管人事调整。战略执行方面,李东生委婉地用“行业周期无法回避论”批评了沈浩平试图用逆势扩大产能谋求更大市场份额的冒险。现在看,这项冒险确实超出了中环的能力范畴。
从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TCL中环管理层经历多轮调整:

市场流行的对中环上述调整的解读
人事方面
技术派上位:新任CEO王彦君为半导体技术背景出身,曾主导中环领先半导体业务,其任命强化了公司对N型硅片技术及叠瓦组件战略的延续性。
财务管控强化:CFO张长旭不再兼任COO,专注财务合规及资本运作,结合胡伟(曾任海航科技、华宝股份董秘)的跨界任命,反映控股股东TCL科技对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视。
高管年轻化:王彦君(1983年生)、欧阳洪平(1976年生)等“70后”“80后”进入核心层,管理层平均年龄下降,与行业技术迭代加速趋势匹配。
战略调整方面
纵向整合:2024年12月斥资18亿元收购中环晶体24.64%股权,强化硅棒环节控制,降低上游波动风险。
国际化布局:Maxeon子公司专利诉讼和解(与通威达成叠瓦技术协议),海外市场依赖高管团队跨境资源整合能力。
成本管控:生产基地实行“上12休24”排班制度,基层裁员传闻频发,管理层需平衡短期降本与长期技术投入。
中环的调整虽然有点晚,幸运的是行业正在出清
中环产能收缩与行业自律
公司2024年Q4主动将硅片开工率从75%降至45%,推动N型G12价格反弹18%至1.8元/片。行业协会联合制定的《光伏制造准入规范》要求单晶硅片电耗≤45kWh/kg,倒逼20%落后产能退出;同时提升了行业资本壁垒升高,2025年硅片环节单瓦投资仍需0.3-0.4元。
全球化布局提速
沙特20GW硅片项目预计2025年Q2开工,墨西哥5GW组件工厂投产,海外营收占比从12.4%提升至22.7%。收购SunPower商标后,欧洲分布式市场组件溢价从5%扩大至8%。
技术路线重构
光伏行业最新的技术路线之争发生在BC电池和HJT电池之间。BC(背接触)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6.5%,HJT+钙钛矿叠层中试线启动,研发费用率从2.1%提升至3.8%。整个行业把隆基绿能(5.2%)和TCL中环称作“龙一”、“龙二”,主要理由是对两家公司在技术能力的认可。但通过下面的对比可以看到,后者比前者仍有差距,以至于近一个季度以来的股价回升幅度隆基明显强于中环。
关键指标对比(2024年)

行业内普遍的共识是,此轮调整揭示光伏行业从“量增逻辑”向“盈利质量逻辑”的范式转换。TCL中环能否依托技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实现困境反转,重要的指标之一是跟踪2025年Q2库存去化及海外产能爬坡进度。
对TCL中环,好消息正变得多起来
2025年,光伏行业仍将处于深度调整与重构的关键期。全球新增装机量预计达698GW(同比增长10%),中国、美国、印度仍是主要增长引擎。政策端持续推动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至20%,分布式光伏与工商业项目成为新增长点,但电网消纳压力与海外贸易壁垒(如美国双反税)还会是主要挑战。行业供需格局显著改善,主产业链盈利拐点最快有望在2025年上半年显现。
过剩产能依然是绕不开的痛点,2024年全球组件产能超300GW,但实际装机仅206GW,产能利用率不足70%。
《蓝筹企业评论》在对TCL中环光伏组件订单做了一些跟踪,2025年1月,TCL中环环晟成功中标中广核新能源2025年度光伏组件设备框架集采,斩获1.5GW大单,覆盖安徽、浙江、上海等7个地区。此次中标体现了公司在光伏组件领域的竞争力,尤其是在N型产品柔性生产和智能制造转型方面的优势。
其他的好消息包括,中东市场斩获沙特20GW项目。该项目计划2025年1-2季度开工,定位中东及欧洲市场,年产能20GW,为海外最大上游光伏工厂。
2025年,TCL中环硅片规划产能180GW,聚焦N型大尺寸产品以提升差异化竞争力;同时加快BC电池量产进度,Maxeon墨西哥工厂产能达2.5GW,技术协同效应逐步显现。
组件业务方面,中环的叠瓦组件产能24GW,其4.0产品功率行业领先,将通过N型电池降本增效增强市场渗透。
对TCL中环最好的消息莫过于2025年硅片价格已触底回升(N型G10L单晶硅片价格从1.05元/片涨至1.18元/片),市场预测叠加公司降本增效措施和行业产能出清加速,订单有望逐步改善进而令营收增长15%-20%,归母净利润有望扭亏为盈。
至于收购Maxeon非美国地区销售子公司及“SunPower”商标,公司方面宣称此举将强化这一品牌的全球影响力。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