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金融周观察 周秦
近日,从中国联通的年报中得以窥见消金“一哥”2024年的业绩情况,营收和净利润在持续多年增长后首次“双降”。然而,这一业绩表现实其实并不意外。
在2021年和2022年迎来高速增长后,消金行业近两年的增速已经明显放缓:一边是市场需求不振;一边是自营能力尚待提升,在流量平台面前议价能力下降;另一边还要面临不良增长重压和日益剧烈的同业竞争。
实际上,对比信用卡或个人消费贷大盘来看,消金行业总体规模并不大,但行业在快速增长后也快速地迈入了增长瓶颈,宏观环境并不足以解释一切,未来业绩走向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到底是客户开发不足,还是需求开发不足,还是自身开发能力不足?
面对卷土重来的蚂蚁,以及抖音、百度等互联网平台加入信贷江湖混战,新周期下的持牌消金还有几个能打?今年是该“保增速”、“保规模”还是“保质量”?
(一)
规模不大,瓶颈却来得快
虽然目前消金公司的年度业绩未尽数披露,但从近两年的行业规模概况依然可以看出,其在整个消费贷市场中的占比并不大。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末,30家消金公司(不含蚂蚁消金)总资产合计仅1.2万亿左右,即便算上蚂蚁,31家消金公司的总资产规模也仅1.4万亿左右。
而从消金“一哥”2024年的资产规模表现看,总资产规模同比缩水7.18%。加之消金行业的头部集中度素来较高,2024年行业的整体资产规模较2023年或相去不远。
而据央行《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3-2024)显示,截至2023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7.94万亿元。而银行卡授信总额为22.66万亿元(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的授信总额之和),同比增长2.35%,银行卡授信使用率为38.34%。
以此,无论是与信用卡相比,还是放在整个消费贷盘子中看,持牌消金行业约1.4万亿的市场规模都不算大,占比也不算高,却也迈入了增长瓶颈——原因何在?虽说宏观环境或资本金约束有影响,似乎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要知道,早在2020年蚂蚁拟上市时披露的情况看,花呗借呗促成信贷余额规模就已超1.7万亿。也就是说,近五年过去,30多家消金公司的规模加起来也就与当初一个蚂蚁相去不远?
把时间拉回2021年,也就是蚂蚁叫停IPO并开始整改的次年,即便有“口罩”影响,头部消金公司的业绩却实现了“”,有几家的净利润甚至同比翻几倍。
比如,中邮消金2021年净利润12.29亿元,同比2020年4亿元增幅达207%,直追已身居头部多年的马上消金。同年,净利润站上“10亿”级台阶的头部消金公司有4家,分别为招联、兴业、马上和中邮,净利润增速分别为81%、65%、94%和207%。从资产规模看,百亿级别以上的7家增速均达2位数,就连千亿级别以上的招联,2021年资产规模增速也高达38.20%。
2021年4月,蚂蚁在监管要求下进入整改期,“借呗”、“花呗”纳入蚂蚁消金。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才成立的蚂蚁消金,到2022年蚂蚁消金首个完整年度的资产规模就达1062.33亿元,到2023年资产规模就已飙升至2396.69亿元,迅速超过身居“一哥”多年的招联。巧合的是,2024年以来,其他持牌消金的增速开始明显放缓。
面对卷土重来的蚂蚁,以及迅速增长的抖音、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加入信贷江湖混战,新周期下的持牌消金还有几个能打?
(二)
2025,保增速保规模还是保质量?
无论是蚂蚁此前“跌倒”的真空期,还是需求高增速的宏观环境,都已经过去。持牌消金已经进入压力测试的新周期。
面对亟待促活的市场需求,资产质量的压力,以及互联网、助贷平台携“流量”议价的能力提升,持牌消金虽已攒下了一定业务底子,但在新周期下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仍不少:
比如,金融监管总局于近日印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从增加消费金融供给、优化消费金融管理、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纾困等方面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那么,具体该如何在前述压力之下响应政策要求,持牌消金今年要保规模、保增速、还是保质量呢?
无论要保哪一个,都不容易。
实际上,除了头部少数几家,拥有自营能力的持牌消金公司并不多,而缺乏自营能力的平台,近两年对外部流量的依赖程度都在上升。眼下,消金公司来自助贷平台的实际业务收益正在走低,尤其是昔日资金价格优势不再,加之24%利率监管红线从严,扣除内部资金价格和运营成本后,今夕收益水平比起过往动辄8%左右的收益水平大减。
即便如此,去年普遍的情况是资产紧缺,为了保住规模,依然要做。那么,今年和往后呢?目前消费信贷行业有一个日益明显的趋势是:手握流量(获客能力)的平台议价能力上升,无论是与助贷还是互联网平台的合作都是如此。
这就回到了我们在最开始提到的问题,到底是客户开发不足,还是需求开发不足,还是自身开发能力不足?
行业初期,除了招联之外,很多持牌消金都偏好线下展业,虽然目前线上业务占比逐渐提高,但多数线上自营能力仍较为薄弱。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自营能力的不足,规模受制于资本金约束也可能是未来助贷合作增加的原因。
据西南证券统计,消费金融公司2023年末总注册资本在经过多次增资扩股后由2022年末的668.58亿元大幅增至976.93亿元,根据《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简单推算出消金公司的杠杆率大约为10倍,若在假设消金公司其他监管零售个人风险暴露和合格交易者个人风险暴露占比各一半的前提下,则消金公司“杠杆率”最高值可能达到15.87 倍,在资本充足监管要求下其资产规模最大值可能约在1.55万亿元。
虽然相较2023年虽仍有空间,但或仍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因而在自营业务和联合贷业务发展面临增长瓶颈的背景下,消金与助贷业务的合作比重可能有所提升。但结合前述获利情况变化,未来提与不提,可能都是个问题。
新周期下的持牌消金,也许到了自营能力亟待提升,以及重新审视业务结构该如何平衡的时刻。
—THE END—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以上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