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于网络,若不便发表,请联系后台删除;文章仅用于研究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事件:3月25日,受1)媒体报道“阿里巴巴主席蔡崇信表示看到AIDC建设出现泡沫苗头,美国许多数据中心投资公告重复或相互重叠”;2)高盛下调AI服务器销量预测的消息面影响,算力板块出现下挫。
1、“AIDC建设出现泡沫”系媒体误读,国内CSP客户大单正在逐步释放
- 阿里巴巴蔡崇信所称“泡沫”主要指其认为美国部分数据中心项目在没有完全确定需求的情况下便开始提前募资,而非指国内AIDC建设出现泡沫。
- 国内需求验证:
1)根据当前BBAT 25年Capex预期,预计将释放4 GW 以上AIDC需求,同时当前CSP客户订单多以50MW及以上形式释放,一线城市及周边匹配性资源稀缺,万国/世纪互联皆表示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将在26、27年迎来供需拐点。
2)国内CSP客户侧大单正在逐步释放,25Q1万国获现有CSP客户152MW大单、24Q4/25Q1世纪互联获互联网客户合计196MW订单。
3)国内推理侧模型继续迭代,近日DeepSeek V3完成版本更新,能力进一步夯实,推理侧算力需求有望持续走高。
2、短期产品过渡不改长期需求趋势,北美头部云厂25年将大量采购Blackwell GPU
- 高盛团队下调AI服务器销量预测主要源于产品过渡期影响及供需不确定性因素。
- NVIDIA GB300将于25H2推出,覆盖服务器厂商、超大规模云厂商及算力租赁厂商。黄仁勋支出,24 年美国前四大云厂总计采购130万颗Hopper架构芯片,预计25年将采购360万颗Blackwell GPU,短期产品过渡不改长期需求趋势。
高盛-ServerTAM更新:下调AI训练服务器前景
(1)高盛下调了机架级AI服务器出货量预测(144GPU当量):
•2025年:从31K→19K
•2026年:从61K→57K
(2)此次修订反映了需求和供应双方的复合不确定性。
(3)因此,我们重新审视了对台湾服务器ODM和冷却系统相关价值链的展望,将广达、鸿海、工业富联、纬创、AVC和Auras的目标价格(TP)下调约7-21%。
(4)具体来说,广达的评级已从“买入”下调至“中性”。
(5)2025年第二季度预计将是一个强劲的季度,因为在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后,机架级AI服务器的销量将大幅增加。
(6)然而,由于2025年第三季度产品转型带来的潜在出货压力,年度出货量预期仍然有些保守。
(7)同时,高功率AI服务器(8PU当量)的预测保持相对不变:
•2025年:从43.7万→42.3万
•2026年:从424K→423K
(8)高功率AI服务器预测略有下降至持平,反映了客户对灵活基板解决方案的持续偏好,并表明这些服务器不会被机架级AI服务器完全取代。
(9)对AI推理服务器和通用(GP)服务器的需求依然强劲,保持了积极的前景。
(10)因此,扩大人工智能驱动的应用(人工智能推理)和老化服务器更换周期的恢复(GP服务器)将成为增长动力。
(11)客户资本支出预测:
•美国:2025年同比增长41%,2026年同比增长15%
•中国:2025年同比增长26%,2026年同比增长4%
(12)人工智能训练服务器显示出持续的增长势头,但出货量增长放缓以及产品转型的不确定性等复合因素正在影响需求和供应。
(13)特别是,由于NVIDIA的GPU平台过渡到其下一代型号(Blackwell),2H25的出货量可能会暂时下降。
(14)此外,机架级AI服务器生产和组装的复杂性在生产扩展过程中引入了不确定性,同时关于DeepSeek之外的持续训练需求的争论也在持续进行。
(15)关税问题也可能成为重要变数。
(16)这些动态因素使得主要服务器ODM厂商的生产线必须实现地理多样化,从而需要更多时间来稳定新地区的产量。
(17)最终,我们预测人工智能训练服务器收入将在2025年达到1600亿美元(同比增长30%),在2026年达到2600亿美元(同比增长63%):
•2025年:从1790亿美元下调至1600亿美元
•2026年:从2480亿美元上调至2600亿美元
(18)我们对市场前景的修正反映了与之前的预测相比,2025年的预测下调了10.6%,但2026年的预测上调了4.8%。
(19)人工智能训练服务器-全机架市场预测:
•2025年:从880亿美元修订为540亿美元
•2026年:从1820亿美元修订为1560亿美元
(20)人工智能训练服务器-高功率市场预测:
•2025年:从900亿美元修订为1060亿美元
•2026年:从660亿美元修订为1040亿美元
(21)高盛将全机架市场2026年的预测大幅下调了14.3%,但将大功率市场预测大幅上调了57.6%,从660亿美元增至1040亿美元。
(22)人工智能推理服务器收入预计在2025年同比增长+41%,在2026年同比增长+39%,这主要受到不断扩展的人工智能应用的推动。
(23)随着新CPU平台的推出,GP服务器预计将从老化的更换周期中逐步恢复,预计2025年同比增长6%,2026年同比增长4%。
算力泡沫还加码投资?
1. 吴泳铭(2月24日)
o 内容:阿里计划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3000亿元),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在该领域的最大投资纪录。
o 语境:这是对内或对市场释放的积极信号,强调阿里在云计算和AI领域的雄心,旨在增强投资者信心、巩固市场地位,并与中国其他科技巨头(如腾讯、百度)在AI竞赛中竞争。
o 重点:突出投资规模和决心,展示阿里对未来技术趋势的押注。
2. 蔡崇信(3月25日)
o 内容:在香港的峰会上,他提到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建设出现“泡沫苗头”,并指出美国许多数据中心投资公告存在重复或重叠。
o 语境:这是面向全球投资者的场合,蔡崇信的表态更具宏观视角,聚焦于行业趋势和潜在风险。他的评论主要针对美国市场,而非直接评论阿里自身的投资计划。这可能是为了展现阿里在投资决策上的理性与审慎,避免被外界认为盲目跟风。
o 重点:警示行业过热,强调审慎投资的重要性。
3. 是否矛盾?
• 表面矛盾:吴泳铭宣布巨额投资,而蔡崇信却警告AI数据中心建设可能存在泡沫,这可能让人觉得阿里一边大举投入,一边又质疑类似投资的价值。
• 深层一致性:
o 地域差异:蔡崇信提到的是美国市场的“泡沫苗头”,而阿里的3800亿元投资聚焦于中国市场。中国的云和AI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美国仍处于追赶阶段,需求旺盛且竞争激烈,投资逻辑可能与美国不同。
o 角色分工:吴泳铭作为CEO,负责具体战略执行,他的表态更像是“干劲十足”的行动宣言;蔡崇信作为主席,面向全球投资者,他的言论更偏向战略反思和风险提示。
o 时间差与语境:吴泳铭的声明是具体的投资计划(2月24日),而蔡崇信的评论是一个月后的宏观观察(3月25日),可能反映了市场动态的短期变化或阿里对外沟通的调整。
4. 是否服务于阿里利益?
• 可能的利益考量:
o 市场定位:吴泳铭的声明强化了阿里在中国云和AI领域的领导地位,向国内竞争对手和政府传递积极信号;蔡崇信的表态则向国际投资者展示阿里的成熟与理性,避免被视为“烧钱追风口”的企业。
o 平衡风险:通过蔡崇信的“泡沫”警告,阿里可能在为未来的投资回报设定心理预期,避免外界对3800亿元投资的过高期待,同时为可能的调整预留空间。
o 差异化策略:如果美国市场确实存在重复投资,阿里强调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例如本地化AI服务、数据主权要求),可能是在暗示其投资更具针对性和可持续性。
—END—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