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讲,银行补充资本可能有3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前资本已经不够充足,资本压力较大,比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距离监管最低要求已经不远;
二是存在潜在资产质量问题,也就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分子不够真实,银行需要进行不良处置从而消耗存量资本;
三是未来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将超过资本内生速度,导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分母增速超过分子增速,因而需要提前补充资本。
当下的情况并不是以上原因。
目前六大行资本充足、资产质量稳定、拨备充足。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是为了提升未来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包括保持较高的资产增速、加大投贷联动等高资本消耗业务发展以支持新兴产业、应对降息带来的净息差下行压力等。
1)当前核心一级资本充足。
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六大行中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距监管最低要求比较近的是邮储银行,但其超过最低要求的部分仍然有1.28个百分点,在上市银行中这一冗余度也处于正常水平,不算很低。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更是远超最低要求。
整体来看,六大行当前核心一级资本充足。
2)不存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子不够真实的情况。
近几年六大行不良贷款率稳中有降,拨备覆盖率稳中有升。
六大行的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均处于上市银行合理水平,拨备覆盖率水平最低的中国银行也有202%,拨备充足。
此外,2024年上半年六大行的“贷款减值损失/不良生成”均超过100%,仍在超额计提拨备。
3)六大行未来的风险加权资产增速,或将持续超过资本内生速度,因此有必要提前补充资本。
大行的资产增速一直高于行业整体水平,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大行盈利能力下降、资本内生补充速度减缓,制约长期资产增速。
比如在支持科技产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加大股权类资产投资力度,需要消耗更多资本。
ROE有可能继续回落,或者分红率可能会提升,导致资本内生能力减弱。
银行的内生资本基本都来自利润留存,从六大行2023年的资本内生增速来看,大约在7-8%。
大行未来或增加资产投放力度,如投贷联动、股权直投等。在资产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加大信用风险权重大的资产类别投放占比,也会导致资本消耗增多。
风险加权资产增速超过核心一级资本增速,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资本内生增速放缓。
随着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未来不排除进一步降息的可能,对银行的净息差可能产生压力,降低银行ROE及资本内生增长速度,因此有必要提前补充资本。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