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消息的人,多数死在新闻里”,就像一条永恒不变的定律,在二级市场中反复印证,当前节点亦是如此!
随着互联网时代产业的快速发展,媒体新闻的传播速度异常惊人,叠加无量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其很多新闻内容的观点被曲解和肆意放大,反观二级市场,就如同一个充斥着噪音的战场,大多数人就像置身迷雾森林的旅人,每一步都可能踏入精心设计的陷阱。
“人既目的”,就是小作文疯狂传播的核心因素之一,其目的则是进一步凸显信息降维打击下的认知失衡,从而达到情绪共振而引发的市场行为,就大多数人而言其交易决策中理性判断仅占30%,70%受恐惧与贪婪支配,这种生理机制注定了“七亏二平一赚”的生态。
笔者观点认为:
从初入市场时的技术分析迷恋,到深套后的“价值投资”自我说服,再到割肉离场时的“市场黑暗论”,散户的心态崩塌轨迹清晰可见,“幸存者偏差强化的错误认知”,是每个人都应该去悟道的一个“反人性”思维,正如周末某创投发酵的“人形机器人”唱空言论,也将会印证“人既目的”的市场逻辑。

周末,某创投高调唱空人形机器人产业,并表示“因商业化不清晰,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的投资”,随着媒体传媒的热度大幅提升,人形机器人赛道遭遇当头一棒,可以说被揍得是鼻青脸肿,在这里,笔者想表明的观点非常简单,“嘴巴是长在自己的头上,讲什么只是其个人观点,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孰对孰错,靠的不是观点,而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往哪里指明方向,如果偏要与家长背道而驰,结果自然......”
当某创投抛出“人形机器商业化路径不清晰”的论断时,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给了最有力的回应。政策端每年超200亿元的专项扶持基金、长三角“机器人+”应用示范区建设、深圳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落地,勾勒出清晰的产业崛起路径。
从实验室到工厂的产业革命正在以三大技术突破宣告产业化进程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量产的奇点正在临近,所谓的唱空言论充其量只是产业赛道中的一个"空头陷阱",只是可以更迅速的促使其达到想要的目的罢了。
从技术端来看,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的加工精度需达到2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30,这对机床企业提出三重挑战,五轴联动精度、微量润滑切削技术、纳米级表面处理能力,以海外头部厂商最新研发的技术为例,能在40秒内完成谐波减速器刚轮的精密加工,而国产设备的平均耗时仍在180秒以上,这便揭示出巨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谐波减速器的行星架加工需要超精密车铣复合中心,伺服电机的空心轴对深孔钻镗技术提出极限要求,而灵巧手的微型齿轮更依赖瑞士型纵切机床,从人形机器人未来量产的节点来看,作为精密制造的金字塔,数控机床有望迎来卡位之战。
根据行业数据统计及预测,单台人形机器人需消耗约1.2个机床标准工时,按2030年市场规模测算,将催生超过300亿元的数控系统增量市场,对应数控机床需求缺口达23万台。
笔者观点认为:
在这场产业革命中,空头言论恰似蒸汽机时代质疑火车的马车夫。当政策扶持、技术突破、成本下降形成共振,数控机床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量周期,那些提前布局高精度加工、智能化产线的企业,注定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相关产业链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与消费国,其高端领域多年来一直是以海外的厂商为主导,从数控化率来看,海外发达国家机床数控化率高,日、美、德数控化率均超70%,其中日本机床数控化率维持在80%以上,而我国机床数控化率约为40%,高端领域仍有巨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笔者观点认为:
未来5-10年,随着人形机器人的产业路线进一步清晰,叠加政策端的暖风频吹,人形机器人量产奇点的临近,有望驱动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再次迎来一个十年黄金发展的周期阶段。
滚动功能部件是制造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功能部件,其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半导体生产线等高端科技领域,作为机床切削领域的隐形冠军,公司凭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已将核心功能部件产业化。
据产业链信息显示,其相关智能数控设备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核心零部件交叉滚子轴承的精密套圈,今年3月公司董秘信息披露,针对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公司将持续关注相关的技术及行业发展变化,并进行合理布局。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