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产能转移加速:从中国向“关税友好区”迁移北美本土化生产
美国本土供应链补短板:美国锂电池产能仅占全球6%,但规划投资超400亿美元。福特与宁德时代通过“技术授权”模式规避政策限制,内华达盐湖提锂项目加速开发。
墨西哥成关键跳板:中国电池企业在墨西哥投资建厂,利用美墨加协定(USMCA)规避25%汽车关税,但美国可能对第三国产能加税。
东南亚产能替代与升级
转口贸易受限:美国对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加征46%关税,迫使企业从简单组装转向全产业链布局(如印尼硅料、电池片产能延伸)。
技术授权模式兴起:宁德时代在泰国、匈牙利建厂,通过输出技术而非直接出口,规避关税并抢占区域市场。
二、技术路线分化:固态电池突围
美国关税倒逼中国技术升级,宁德时代与卫蓝新能源合作研发固态电池,车企成本压力推动产业化提速。日本松下、韩国LG新能源转向全固态电池专利布局,争夺下一代技术主导权。美国因锂资源依赖度高,暂未形成钠电产业链,为中国技术出口提供窗口。
三、供应链区域化割据:形成“绿色贸易联盟”
欧美本土保护主义强化
欧盟计划对华光伏组件加征25%关税,并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2030年本土加工比例达40%,形成“欧洲-北非”供应链闭环。
美国推动“友岸外包”,联合加拿大、澳大利亚构建锂资源联盟,但本土环保矛盾制约开发进度。
中国“一带一路”突围
比亚迪在匈牙利建100GWh超级工厂,宁德时代通过非洲锂矿(如刚果Manono项目)控制上游资源,削弱欧美资源封锁。
四、资源争夺与回收技术竞争
锂资源控制权博弈
中国加速布局阿根廷盐湖、非洲锂矿,全球锂精矿产能占比超60%。
美国试图通过补贴(3000美元/吨碳酸锂)扶持本土锂业,但短期内依赖中国提锂技术。
回收技术成新战场
中国锂回收率达95%,天齐锂业研发投入同比增40%,构建“开采-生产-回收”闭环。
欧盟通过《电池新规》强制要求2030年回收率超70%,倒逼全球标准统一。
五、政策博弈与市场重构
关税反制与WTO规则瓦解
中国对美反制措施包括限制电池材料(磷酸铁锂)及提锂技术出口,并通过WTO诉讼挑战美国单边主义。
全球贸易体系碎片化,RCEP、美墨加协定主导区域贸易(网页3),多边机制失效加速。
需求结构性调整
美国电动车因成本激增(Model 3涨价9%)渗透率回落至7.3%,储能需求受政策退坡拖累。
中国转向亚非欧市场,比亚迪刀片电池在东南亚两轮车市占率超50%,储能出口增长62%。
总结:重塑逻辑与长期影响
美国关税政策通过“成本压制+技术脱钩”双轨策略,迫使全球锂电池产业链重构,但中国凭借技术迭代(固态/钠电)、资源控制(非洲/拉美)及区域合作(一带一路)形成反制。未来竞争核心将从产能规模转向技术标准制定权与资源可持续性,而地缘政治风险(如刚果资源争夺)可能成为最大变量。企业需平衡本土化生产与技术自主,方能在“绿色博弈”中突围。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