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问答来自与Deepseek的交流。
------
问:请分析一下2015年股zai,2018年中美贸易战,2020年yi情等极端事件下,全球宏观资产(股票、商品、债券、外汇)的表现,如何有节奏的交易哪些资产可以在做好风控的前提下获得最佳收益?
答:在极端事件冲击下,全球宏观资产的表现往往遵循特定的市场逻辑,通过复盘2015年中国、2018年中美贸易战和2020年疫情等历史案例,可以总结出以下资产表现规律和交易策略:
一、三次极端事件下的资产表现对比
1. 2015年股zai
股票:A股上证指数从5178点暴跌至3373点(跌幅35%),高杠杆资金(如)引发流动性踩踏,小盘股、高估值科技股跌幅最大。
商品:黑色系大宗商品(螺纹钢、铁矿石)因需求预期恶化下跌,但黄金因避险需求上涨。
债券: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约50BP,流动性宽松预期推动债市走牛。
外汇:人民币汇率短暂承压,但央行干预后企稳,资本外流压力可控。
2. 2018年中美贸易战
股票:A股沪深300下跌25%,美股标普500最大回撤20%,科技股(如半导体)和出口依赖型板块(如轮胎、家电)领跌,防御性板块(公用事业、必需消费)相对抗跌。
商品:受关税影响的农产品(如美豆)暴跌,工业金属(铜)因需求预期下滑下跌,黄金因避险需求上涨10%。
债券:美债收益率曲线倒挂,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行约80BP;中国国债收益率同步下行。
外汇:人民币汇率贬值约10%,美元指数因避险需求走强。
3. 2020年疫情冲击
股票:全球股市暴跌(标普500下跌34%),航空、能源股腰斩,但科技股(FAANG)受益于居家需求逆势上涨,随后在QE推动下快速反弹。
商品:原油(WTI)一度跌至负值,工业金属(铜)下跌20%;黄金先跌后涨(因流动性危机初期抛售,随后因宽松政策上涨30%)。
债券:美债收益率创历史新低(10年期破0.5%),高收益债信用利差扩大至2008年水平。
外汇:美元指数飙升8%,新兴市场货币(如巴西雷亚尔)贬值超20%。
二、极端事件下的交易节奏与策略
阶段1:事件爆发初期(恐慌性抛售)
资产表现:风险资产(股票、商品)暴跌,避险资产(国债、黄金)上涨,但黄金可能因流动性危机短暂下跌(如2020年3月)。
交易策略:
做空波动率:卖出股指看跌期权(隐含波动率高位时),例如2018年贸易战初期VIX突破30后逐步建仓。
对冲风险:买入国债期货或黄金ETF,例如2020年疫情初期配置TLT(20年期美债ETF)。
止损规则:权益类资产回撤超过10%时强制减仓。
阶段2:政策应对期(流动性修复)
资产表现:央行宽松政策(降息、QE)推动风险资产反弹,债券收益率触底,商品分化(工业品反弹滞后于股市)。
交易策略:
超跌资产反弹:布局被错杀的成长股(如2020年的云计算、电商)或高股息资产(如2018年的公用事业股)。
商品套利:做多原油期货近月合约(Contango结构下展期收益),例如2020年4月WTI跌至负值后介入。
汇率对冲:做多美元/新兴市场货币(如USD/CNH),同时买入外汇期权锁定风险。
阶段3:经济复苏期(基本面分化)
资产表现:权益资产分化(科技、消费领涨),工业金属(铜)因需求回升上涨,债券收益率上行。
交易策略:
周期轮动:增持周期股(如材料、能源)和商品期货(铜、铝),例如2020年Q3布局新能源产业链上游。
信用债挖掘:配置高收益美元债(如亚洲房企债),收益率超过15%且抵押物充足时介入。
退出机制:当PMI回升至荣枯线以上时逐步减仓商品,转向成长股。
三、核心风控原则
1.仓位管理:单资产仓位不超过15%,总杠杆率控制在1.5倍以内。
2.对冲工具:利用期权组合(如保护性看跌、宽跨式)降低尾部风险,权利金控制在仓位2%以内。
3.信号跟踪:
-宏观指标:中美PMI、失业率、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
-市场情绪:VIX指数、信用利差、ETF资金流向。
4.止损纪律:商品期货硬止损设为5%,股票类资产止损结合技术面(如跌破200日均线)。
四、历史经验总结
共性规律:极端事件初期避险资产占优,政策干预后风险资产反弹,复苏期需根据基本面分化调整持仓。
差异应对:
贸易战:关注关税清单和行业替代逻辑(如2018年国产半导体)。
yi情:聚焦流动性修复和行业复苏差异(如线上 vs 线下)。
股zai:警惕杠杆清算和监管政策转向(如2015年配资清理)。
通过以上框架,投资者可在极端事件中实现“恐慌期避险-政策期抄底-复苏期轮动”的收益最大化,同时通过严格风控避免系统性风险。
(注:以上回答由 AI 生成,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