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星小顾,一个乐于助投的小助理。
最近,小星身边的小伙伴反馈,今年的基金投资战绩不怎么理想。一些投资时间比较久的小伙伴则表示,之前明明已经赚了挺多,后来跌了一阵之后就没多少盈利了,甚至出现亏损,感觉“心态有点崩”。
其实,沪深300指数近几年的走势,几乎就能代表许多基民的心路历程——2019年初开始,权益资产整体取得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但随着2021年市场进入震荡调整,在近三年内买入的投资者,都面临了较大的波动。

都说高风险对应着高收益,为什么在忍受高波动之后,最后仍然没有满意的收益呢?
01 一道投资数学题
我们先来做一道投资数学题,假设有A、B两只基金——
基金A第一年涨30%,第二年涨7%,第三年跌20%;
基金B第一年涨13%,第二年涨5%,第三年跌4%。
如果只凭第一感觉,有的投资者会选A,毕竟前两年A赚得更多,有的投资者会选B,因为B第三年跌得少。
那么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
假设投入本金是1万元,忽略费率等因素,那么两年后的A、B总资产分别为:
A:1*(1+30%)*(1+7%)*(1-20%)=1.113万元。
B:1*(1+13%)*(1+5%)*(1-4%)=1.139万元。
答案是基金B更赚钱。
实际上,基金A就是股票指数型基金指数在2020年到2022年的年度涨跌幅(近似),基金B则是偏债混合型基金。

02 只有中低风险偏好投资者才适合偏债产品吗?
可见,回撤对盈利的侵蚀是很大的,如果我们将波动进一步放大,假设一开始的投资收益是100%,那么之后50%的下跌,就足以磨平此前翻倍的涨幅。
而在实际投资中,50%的回撤是可能存在的:2010年以来,股票指数型基金指数和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最大回撤分别达到-45.77%和-43.35%,这意味着,具体到单只基金产品,回撤或许会远大于这一水平。

因此,过大的波动性其实不一定就会带来大量的收益,从长期来看,走的稳才能更有利于保住胜利的果实。
当然,如果将时间拉到足够长,权益类产品的投资回报是可以很丰厚的,但是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投资时间足够长,长到可以弱化买入时机带来的影响;二是需要忍耐投资期间的巨大波动。在现实当中,许多投资者的投资时间并不长,而且很多投资者是在市场火热的时候“慕名而来”,买入成本相对较高,对抗回撤的能力更弱。2020年以来的市场走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先涨后跌”的情况出现时,很容易出现“心态崩了”的情况。
所以,对于风险偏好较低,厌恶高波动的投资者来说,长期来看,偏债类基金或组合不失为更好的选择。
对于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来说,一味地进攻,会使得资产过度暴露于高波动风险下,最后的收益或许也不一定理想,增加一些偏债产品的配置,有利于构建抗风险能力更强的组合。
总的来说,合理搭配、攻守兼备,才能使我们的资产配置小船行驶的更稳、更远哦!
愿星投顾的努力,让你做个轻松的稳健投资者!
$富国中证煤炭指数(LOF)A(OTCFUND|161032)$ $富国中证红利指数增强A(OTCFUND|100032)$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发起式联(OTCFUND|014673)$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富国基金不保证基金投顾组合策略一定盈利及最低收益,也不作保本承诺,投资者参与基金投顾组合策略存在无法获得收益甚至本金亏损的风险。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尚处于试点阶段,基金投资顾问机构存在因试点资格被取消不能继续提供服务的风险。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