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蹭完人工智能蹭机器人。
多一个概念对公司经营从来不是解药,但对股价可能是。
3月25日,大丰实业股价以涨停收盘于16.52元/股,市值冲至68亿元,虽然今日开盘后大丰实业以一字跌停开盘,但又随后撬开,今年1月以来,公司股价已经上涨了超过50%。
就在前一天,公司与智元机器人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设立一家合资公司,首期投入1500万元研发资金,不是造机器人,而是瞄准机器人在文娱旅体商场景的落地。
理论上,向新兴赛道跨界转型,还挺好的,但大丰实业似乎跨得太多了一点。
自去年12月以来,公司还先后蹭上“谷子经济”“DeepSeek”概念,只要有风口,公司每次就能如约而至,哪怕是这次,也是正值智元机器人完成B轮融资,估值冲击150亿元的关键点,公司也太能择时了。

图源:雪球
大丰实业,名字取得很直白,作为一个典型的家族控股企业,实控人全家都姓丰。
截至2024年9月,丰华及其妻儿通过直接持股和一致行动人协议控制公司37.7%股权,如果算上其弟弟丰岳、叔叔丰其云等亲属,丰氏家族在前十大股东中占据7席,合计持股超过了公司的一半。
显然,大丰实业就是丰家的一言堂,股权结构赋予了家族绝对的话语权。
那大丰实业究竟是一家做什么的企业呢?
根据公司2024年中报,公司57.4%的营收都来自于文体旅科技装备,还有15.73%、12.51%的收入分别来自文体旅运营服务和数字艺术科技。
听起来很难懂,简单来说,就是公司会承接景区的一些演出项目,负责项目需要的设备的配制、建设乃至后续的运营。比较知名的是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主火炬塔“钱江潮涌”,就是大丰设计并建造的。
看起来好像业务挺成熟的,但公司并不赚钱。
根据公司历年业绩报告,2022年-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同比跌幅分别达26.61%、64.81%、57.62%,2024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仅5261万元,不及2017年上市首年水平。
业绩压力下,会有家族成员,想要套现离场也是很合理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实控人弟弟丰岳就被证监局责令整改,理由是其减持没有及时披露信息。
此次和智元机器人的合作,实打实签订了协议,似乎还是挺有想象力的。
但根据协议,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仅1000万元,加上大丰实业承诺提供1500万元采购订单用于场景研发,合作规模并不算大,合作可行性也实际有待商榷。
双方之间的技术嫁接难度是非常大的,大丰的文旅装备集成业务,缺乏AI算法积累,这并不是说公司有文旅经验就好做的。而智元机器人虽然技术优势明显,但目前其机器人商业化验证也显著不足,想要落地文旅应用,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文旅场景对交互精度要求极高,当前多模态交互模型在复杂环境中的误判率还没办法压到很低的水平,且定制化开发成本是标准产品的3-5倍,成本高了就很难赚钱,这也是商业化的阻碍之一。
毕竟大丰实业是缺钱的,公司负债常年高于62%,2024年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仅0.87亿元,却要承担合资公司85%出资及后续研发投入。如果看不到后续回报,大丰实业选择知难而退也是合理的。
目前,公司动态市盈率超过200倍,远超专用设备行业35倍PE的均值,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资产回报率都很低,投入资本回报率也不太乐观,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公司有心市值管理,但反馈仍然尴尬的原因,资本市场对概念的追捧与公司估值的矛盾心态在公司身上暴露无遗。
智元机器人尚需依赖腾讯等资本输血,大丰想要搭上高科技的春风进行进一步转型的预期也非常复杂,想要把故事兑现为真金白银,还需要时间检验。
无论背后的丰氏家族是怎么想的,大丰实业一定是焦虑的,这是中国传统制造企业转型焦虑的突出体现。公司很迫切的希望能够通过一场小小的转型迅速带领公司扭转预期,但现实从来都更复杂。文旅智能化改造涉及硬件适配、数据合规、用户体验重构等系统工程,绝非设立合资公司即可一蹴而就。转型不仅在PPT上,更在公司的资产重构之中。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