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将放弃长达10年的新能源车研发计划;奔驰宣布不再坚持2030年全电动化计划……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外汽车大厂“集体放弃新能源车”的消息密集传来。

随着消息纷杂,业界唱衰新能源车的声音再度喧嚣——“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还能支撑到几时?”“新能源车只是中国车企的自嗨”。

确实如此吗?

我们看当下国内的新能源车行业热度依旧不减,3月28日还有国内某互联网大厂的首款新能源汽车发布,亮点也颇多,长续航、智能驾驶、车机系统一点都没少,另外21.59万元期的售价也比较亲民。新车一上车,销售就很火热,据该大厂介绍,半小时大定破5万台。

这一期《新能源车再出发》,我们来聊聊,西方车企为何退圈,以及中国车企为何仍坚守新能源圈?

$东方新能源汽车混合(OTCFUND|400015)$

国外车企退圈,真相如何?

实际上,海外“集体放弃新能源车”是误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员梁怀新认为,“西方集体退出电动车领域是种比较夸大的说法,其实只是延缓原本比较激进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是一个从盲目口号式阶段向理性确定战略目标转变的过程。”(观点来源:《环球时报》)

说到新能源车的发展目标,大家都会觉得中国步子迈得大,但事实上,中国至今都没有推出燃油车的强制退出时间表。

而欧美的目标就比较激进了,特别是欧洲,目标是2035年起,在欧盟范围内内禁止销售燃油车。也就说,11年后,作为内燃机诞生地的欧洲可能就没有燃油车卖了。

但是,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这样的目标落实起来其实是很困难的。

我们以奔驰为例。奔驰之前定的目标是,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要达50%,2030年全面实现电动化。但它的新能源车销量并不好,2023年奔驰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仅24万辆,仅占其乘用车总销量的12%。想短时间完成KPI,无疑是天方夜谭。

其它车企也差不多,大多陷入了高投入与低回报的现实困境。

其实,这些老牌车企转型的意愿并不迫切,毕竟还有燃油车这块大蛋糕,维持原有业务还能赚钱赚到手软,干的活儿还不累。

所以,海外车企并不是不发展新能源车了,而是放缓节奏。如奔驰,就把新目标改为在2030年达到所售车型50%为电动车,这个目标比之前的目标降低了一半。

中国新能源车为何卷?

与海外发展新能源车的犹豫,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国车企。

远的,有如今已是“全球销冠”的新能源车大厂,这家大厂原来也是靠燃油车起家,同样做到业内NO.1。但2014年开始果断放弃老业务,全面转型新能源车。

近的,有刚发布首款新车的互联网大厂,2021年官宣造车,据创始人介绍,该品牌的第一辆车整体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研发费用超100亿元。该创始人还说,企业有足够的现金储备来应对未来五年任何激烈的竞争。

说实话,这么卷,卷人力、卷研发、卷资金,海外车企确实有些卷不过。

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国车企业在新能源车这个赛道上为何这么能卷?

答案的关键之一,在于相比较海外车企有“富足余粮”,而中国车企却没有退路。

原因在于,过去很多年,当海外车企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工业体系、建立起自己的铜墙铁壁时,后起的中国燃油车的技术已经落后了,而且不太可能跟得上。

中国要壮大自己的汽车产业,需要另辟蹊径。

新能源车就是一个难得的时代机遇。10多年前,在海外车企还没有重视新能源车产业的时候,我国车企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开启研发新能换车的征程,希望靠着先发优势抢占新的蓝海。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1.28万辆,到2023年达到949.5万辆,11年增长700多倍,连续10年全球产销第一。(数据来源:中汽协)

如今,在电池、电驱、智能驾驶等技术方面,国产的新能源车已经做到足够深的技术护城河,相较海外汽车产业链,也有了自己的整体优势。

如今,海外节奏放慢,对于中国新能源车可能反而是机会。通过产品、产能、技术、供应链等的优势,中国车企可以加大投入,建立起中国车企自己的“粮库”,争取有一天,中国车企也能过上后有“余粮”的好日子。

往期文章回顾<<

新能源车开打价格战,究竟为什么?

某电池龙头被大摩唱多!新能源车还有机会吗?

碳酸锂价格下跌,利好新能源车?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